2013年第19期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思路的评价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成果在于,坚持了正确的方向,在极其紧迫的重大问题上及时踩了刹车。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未来十年改革方案强调六大建设,是一个综合性文件,没有简单强调单一的经济领域问题。因此淡化了可能的危机,给中国一个喘息机会。此外,三中全会还将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三中全会之际,中国正面临全新内外环境。国际上,危机是这个时代大背景。目前来看,这场全球危机仍在深化。中国战略思想库此前已经判断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危机。进一步说,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政治和经济的一个慢性病,它将反复发作、不断加深且难以根除。现在的世界经济体系,包括全球化的政治体系,都处在一种病态化生存模式之中,这种模式或许会成为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危机环境是中国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宏观背景。
国内方面,与30年前相比,中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经济结构矛盾、经济深层次问题也已累积很多,社会问题同样如此,十八届三中全会面临新的国内背景。国内阶层矛盾尖锐对立。从1999年起,为了调节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这三大不平衡,中央政府启动了一系列投资战略,因为这些战略投资不会产生经济意义上的合理回报率,结果就是国有部门代替国家来操作这些投资战略,国有部门操作带来的是国有企业获得投资机会,而对其他群体形成挤出效应。进一步说,大资推进以占有资本收益为目的的所谓“改革”,正在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冲突。
生产过剩问题严峻。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实施产权制度的改革使中国的阶级分化迅速加剧,产权制度的变化导致分配制度的变化。基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方式所导致的分配不公平进而产生了生产过剩。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个被掩盖的矛盾到目前逐渐显露出来,生产过剩问题日渐加深。此外,供需体系不匹配、收入分配不均衡、亲资本政策与改善民生之间矛盾也十分突出。
三中全会释放松动土地制度信号,或将带来风险。土地制度的松动,对于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或者新生资产阶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利好。三中全会提出,对于农民的土地无论是建设用地还是承包地、耕地,都可以抵押、出让、贷款等,并且引入金融工具,引入金融工具就意味着推进了土地的市场化。现在已经有大量富人深入到农村、山区展开新一次的“圈地运动”,他们既圈地,也圈水、森林、房产等,后果严重。
三中全会前后,我们确立了西进战略,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并开始介入中亚甚至介入伊朗和阿富汗等国事务。西进战略为中国突破国际封锁,尤其是突破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形成的控制,赢得了一定的调整空间。但是,若干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几乎没有知识生产,也就没有话语建设能力,没有制度建设权。这种话语权缺失对中国的西进战略十分不利。
三中全会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以确保国家安全。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有助于在重大的国家安全问题上,不至于出现“缝隙”和漏洞;在立法和执法过程中,不至于出现一些不理想的、不适合现代政治的状态。从三中全会决定可以看出,我们在曲折的前进路上不断纠错,没有任由错误发展。
好的制度必须有好的实施,这就要求充分的制度准备。但现在,我们的制度准备不够,有些人不想制度准备,只想设计制度,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中国今天不仅要进行深化经济改革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更要进行第二次思想解放。
总之,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关键时点召开的一次影响全局和长远的重要会议,会议解决了国内极其重大紧迫的问题,将改革和国家安全放到了更高层面予以推动和建设。三中全会的闭幕不但对国内经济社会,还对全球地缘政治氛围产生重大影响。我们也要保持清醒,决议提出的问题远未解决,未知的问题还需更进一步研究,中国的改革进程无止境。
往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