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库成员
 您当前的位置:中宏网/中国战略思想库

2013年第11期 竞劣机制下中国经济形势判断与对策

    当前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各方看法不一,各执一词。因此,如何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找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更是进行战略设计和政策制定的关键。

    始于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已经长期化,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导致外需萎靡不振,与此同时,国内进入产能释放期,因缺少内外部需求来吸纳过剩产能,导致生产过剩严重,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经济的下行,使得中国经济内部的各种隐患开始暴露出来,其中金融领域里蕴藏的风险尤其突出。目前银行系统面临不良贷款的压力,金融体系总体面临较大风险,特别是非金融企业、政府的高负债率和银行的高杠杆率,考验着中国银行业,更考验着中国经济,而局部性的金融危机可能已经无法避免。

    如上所述,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风险。面对危机,需要重新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这包括我们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中国当前经济所处的坐标、调整的空间,以及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应当采取的方式等,这都是需要我们去重新审视的,更是我们制定正确对策的前提。

    关于经济增速问题,目前市场上的主要观点是,中国经济在现阶段已经进入了“中速增长时代”,因此7%的速度,甚至更低的速度也是可以接受的。我们认为,这样的判断未免过于大胆。中国古语讲“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无所得”,如果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安排是以中速为目标,在目前的经济运行背景下,或恐进入低速增长。而中国目前的问题是典型的生产过剩,如果不由政府来实施强力的过剩对冲政策,只是在原有的轨道上继续下去,或会爆发生产过剩危机。一旦经济出现问题后再施以刺激,无异于旧病复发,走回2008年的老路。

    为了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施以大规模的刺激手段,但结果只是推动虚拟经济的复苏和股市、债市的繁荣,制造一场新的泡沫。未来国际危机将继续深化,在实体经济难有起色的同时,这些制造出来的新的货币泡沫迟早要破掉,因此,我们大胆的预言:2015、2016年或会爆发新的危机。已有的危机正在深化,新的危机很可能就要爆发,在现在这种经济环境中,比的不是谁最快胜出,而是谁后死。在当前的竞劣机制下,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点:我们应当是后死的,且要考虑如何做到后死而后胜。

    正因为如此,中国应当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是我们度过当前经济危机,且走到最后的前提。否则,中国在这场竞劣战争中将会很快出局。正如当年的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上世纪三十年代那场危机,美国才有可能走到今天。今天世界的趋势是劣币驱除良币的竞劣趋势,类似于1929-1933年的大危机,西方遵从自由市场的国家都先死一步,没死的就成为后来胜者。而我国的历史经验也表明,中国几次度过危机均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刺激下完成的。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是,由于内部经济结构等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之西方大国的阴谋破坏与打压,中国想要像以往一样一路高奏凯歌的往前走确实很难。但是,这并非说当前的困境无解。从其他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般国家的腾飞大概十二年一个周期,但中国改变了这种规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先从珠三角,再到长三角,然后带动整个东南沿海发展起来,正是通过这种轮转式的发展,中国才保持了30年的高速增长。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既然危机是不能回避的,中国完全可以通过战略和政策设计,让危机以轮转的方式出现,避免同时爆发,给我们以喘息时间。这样我们就可以先集中精力守住可以挽救的地方,让其他危机慢慢发酵,然后再逐一解决。

    从中国目前的态势来看,要化解危机,仅仅通过在国内的调控来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仍然有限,因为要受到类似于资源条件、环境条件等各种限制。所以如果只把眼光局限在国内是不够的,必须双管齐下。中国这些年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造成了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资金占压,如果这是一个危机的爆发点,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整能否跟上。中国经济目前可以调整的余地仍然很大,只是我们应当采用的标本不是美国而是日本。日本安倍的对外金融扩张方式要比美国、欧洲高明很多。不同于美国的通过直接零成本资金在海外实现扩张,日本是在进行以国内金融扩张支持本国实体业在海外攻城略地,扩大其在这些国家的控制能力。

    重新回到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当我们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必须要进行历史的探讨,即溯源而上,找出中国经济如何发展到今天的根。与英国等先发国家的先有技术然后创造一个巨大的投资空间的模式不同,中国这种后发国家没有新技术和新产品,只能走跟随式经济,所谓“三来一补”,政府和企业都跟着订单走。所以,企业只顾眼前,各级政府也随着外部需求来制定相应跟随战略,包括一些金融措施,这导致外部经济环境稍有头疼脑热中国也跟着感冒。这种跟随式经济对金融配置和产业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更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所以,中国要改变跟随式的经济模式,立足于自力更生和技术创新。当前的危机可以简单概括为实体经济与庞大的虚拟经济的失衡,要摆脱危机、恢复健康的经济体,某种程度上就是恢复两者的均衡,所以中国不能丧失自己的实物生产能力。今天中国的企业已经走到了不得不改的边界上,必须找到新的发展空间,而政府更应当有一个纵观全盘后的战略设计,包括从金融配置到产业调整,都需要一个新的战略配置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提高中国经济体自力更生的能力。

    中国要防止最终落入竞劣机制下先死的悲剧,就要清醒认识到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真实处境,找出现实中能够使国家在经济、社会、政治多方综合平衡的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正确的对策。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短期来看,重点应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改革的重点是分配领域。如果把改革的重点摆在生产流通领域,改革即使动作再大,对拉动中国经济走出低迷陷阱的作用恐怕也有限。其次,加大围绕城市化进行的投资规模。我们主张的以城市化为核心的经济刺激政策,不同于2008年的大规模刺激政策,不是再原有结构基础上继续增加投资和产能,而是要触动原有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并在对城市化充分论证的前提下进行规划。第三,通过金融结构、制度的调整支持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财政改革促进社会均衡。GDP作为一个动态的均衡反应,停滞本身就是一种下滑或衰退,中国的产能过剩不仅仅是要消化,还需要用新的产业去顶进旧的产业。处在一个急剧变革时期的中国,需要一个怎样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制度来支持产业发展,是需要好好做文章的。而要达到高速增长的目标,手段多样,比如通过降息的方式。降息虽然可能带来物价上涨,但这是发展的必然规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社会再分配体系是否健全,财政是否用于平衡社会,即通过财政手段保证社会均衡,这种均衡再反过来支持高增长。第四,从外部需求来看,虽然目前的形势不甚乐观,但并非严重到把中国发展空间挤压到动弹不得,中国完全可以利用潜在的海外市场来转移过剩产能,比如非洲的城市化运动就是契机。

    中国就像一个成长中的青年,这个处于青春期的青年,即使有很多不如意、即使脸上有点青春痘,也不妨碍他日后出落成一个有为青年。关键点是,中国要正确认识我们当前经济所处的坐标,不能乱开方子破坏了原本的好局面。只要我们在战略和宏观政策上方向正确,中国经济整体上就不必担心。

往期目录

2020年




[转发友人][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