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会员注册
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2002年第七期)
栏目名称:学者建议
关键字:积极财政政策
日期:2002年07月25日
积极财政政策何时淡出
分析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时,消费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加剧、积极财政政策的走向等,是人们关注最多、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对于前两个情况,专家学者们的看法比较一致,而对财政政策如何走却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在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前不久表示积极财政政策今后要逐步“淡出”时,一些专家围绕积极财政政策要不要“淡出”、如何“淡出”展开了争论。
王小广:不必过分担心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和挤出效应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博士认为,现在国内的民间投资及消费都没有启动起来。今年1-5月,居民消费增长了8.6%,而1998、1999年居民消费增长都是6.8%,2000年是9.9%,这说明消费需求不足。如果停止执行积极财政政策,投资、消费肯定会下降。
王小广说:“假若没有前几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经济增长肯定是下滑的,去年GDP7.6%的增长肯定是保不住的。”他认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贡献是为经济增长创造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环境。
有人主张财政政策“淡出”,主要是担心财政赤字过大导致财政风险。但王小广说,这个问题要动态地看。政府应该追求的是长期经济的平衡。现在培养了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且基础牢固了,将来税源就会扩大。比如教育,对经济长期增长有好处,政府可以提前培养。所以,“我不同意积极财政政策是寅吃卯粮的说法。政府积极财政政策不是借钱去消费,而是培养长期增长的因素。”
王小广说,去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是2.7%,今年也不会超过3%,就是超过一点达到3.5%,也没关系。如果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培养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现在的时机也是非常好的。因为现在利率比较低,风险也不太大,通货膨胀也没有基础。
“我个人的观点是:因为现在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外部因素及出口,如果积极的财政政策没有了,经济增长肯定会掉下来的。所以还要坚持。”
主张财政政策“淡出”者还有一个担心,就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对此,王小广认为,目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不明显。他认为更多的是中国公共物品垄断对市场产生挤出效应。如农村教育负担比较重,使农民用于消费支出明显减少。再如垄断经营的医疗,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占公民的消费支出比例很大,对消费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而问题是这些领域带有垄断色彩,在影响中国内需的扩大。
王小广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在过去四年里,所有服务价格都是在下降,而教育收费在过去四年却翻了一倍,也就是每年以25%的速度在高增长;医疗则是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但是,这并不是供给增加了,服务质量提高了,也不是老百姓的需求增加了,而是完全这些部门利用其垄断的手段来挤老百姓的消费。因此,公共物品如果追求利润,就会出现这些问题。
因此,王小广认为,挤出效应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问题,而是与一些垄断消费的公共服务产业有关系,这些产品的价格过高,导致消费的不足。
王小广还谈到,改革和结构调整需要支付成本,这个成本必须由政府财政来支付。公共支出创造的是外部性,而商业性投资是不会去做的。因此,他建议用一部分国债来为经济结构调整及改革支付一定的成本。如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应该加大。他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在农村的政府财政支出,可以使农民用这一部分钱来增加其他方面的消费,从而间接地扩大消费需求。据测算,这一块大约有400至500亿元的支出。
朱明:当前经济环境还不允许国债投资贸然退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朱明分析,作为积极财政政策重要内容的国债投资,虽然其边际效应是逐步递减的,但去年包括今年上半年,我国投资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国债投资的拉动,因为民间投资并未有效启动。
朱明说,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确不可能无限期实施下去,长期国债投资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但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还不允许国债投资贸然退出。政府应该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和落实,通过疏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等手段来为民间投资实现自主性增长创造好的宏观环境,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最终退出提供后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还要依赖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淡出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至少在今年固定资产投资还有赖于国债投资,这将直接影响我国今年的投资增长速度。所以,继续施行积极财政政策在目前来看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朱明认为,积极财政不宜快速退出,而应在国债的使用方向、投资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如侧重于基础设施项目,为民间投资的启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条件等。另外,应疏通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并逐步打破垄断行业对民营企业的准入限制,为民营企业拓宽盈利空间。从目前看,民营企业基本上都集中在附加值低、竞争激烈的行业里。
此外,如果积极财政政策真的淡出,我国内需扩张的潜力将受到极大制约,经济列车将会有失去动力之忧,那就需要货币政策发挥更大作用,填补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后留下的真空。
张立群:积极财政政策要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在肯定这些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非常大的同时也表示,从现在看,经济增长不是靠政策推动而是主要靠市场力量的推动,比如,和市场联系紧密的产业发展在扩大,像房地产、汽车、通讯等,都是靠市场来支持,竞争性行业发展都主要是靠市场来推动。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市场主体活力在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都表明市场主体的活力在增强。
在此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原来通过增加政府的直接支出来扩大当期需求的取向应在一个调整点上,应减少政府在投资方面的直接支出,进而转向支持社会的稳定。转轨时期,很多改革涉及到社会群体的根本利益,在此情况下,社会的困难群体在扩大,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很大。下一步政府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更多地用在缓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上来。
张立群认为,现在讲财政政策淡出不是很准确,应该叫转型,积极财政政策的目标应从原来的积极扩大需求转向更多地维护社会稳定,在间接上扩大需求。
他说,现在财政政策是需要调整,不一定是数量上的变化,而一定要在结构上加以调整。从直接投资调向支农、基础设施和医疗等方面的建设。
袁钢明:“不要淡出,而要马上退出”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袁钢明是坚决主张以国债投资为主的财政政策退出的,他认为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已经很明显。
他分析,积极财政政策已经连续执行了5年,虽然今年国债的总量跟前几年差不多,但今年的财政的财政状况遇到了近几年最严重的困难。主要表现在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支出大大超过了收入的支撑。
袁钢明说,前几年的财政支出扩张主要依赖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前几年的财政增长都在23%-27%,今年前几个月财政收入只增长了3%多一点。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效果如何姑且不论,支撑大规模的国债投资的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财政收入一直大大高于经济增长,那也就意味着老百姓和企业得到的收入在不断减少。老百姓没钱,消费需求也就上不去;企业没钱,也没能力再投资。袁钢明认为,长时间采取财政投资的政策对社会需求和投资的副作用会越来越明显,现在的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跟财政政策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长期依靠财政投资是起不到应有作用的,况且这也不符合市场规律。
另外,财政投资应该投向不赢利、不适合商业投资的公共项目。但是,国债投资承受着需要偿还的压力,因此,它总是想寻找能够赢利的公共项目。从去年开始,适合财政投资的公共项目越来越少,以至出现去年下半年财政投资找不到合适项目的情况,钱投不出去了。今年更严重的是,很多企业得到了财政投资,导致财政投资不够用。企业投资本应该是从银行贷款获得,而现在这一来源变成了国债资金,这不符合财政投资的初衷。所以,现在应该尽快调整财政政策。
袁钢明说,“淡出是一个什么概念?3年、5年还是10年?我认为,不要淡出,而要马上退出。”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