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会员注册
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2002年第五期)
栏目名称:学者建议
关键字:货币政策,内需
日期:2002年05月25日
王松奇:以货币政策刺激内需
有观点认为,中国的稳健货币政策不是紧缩性的。从统计数字看,2001年年底广义货币供给增长率比经济增长率和物价变动率之和还高6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超额备付金率达7.6%,企业存款增加额为16.2%,据此,稳健的货币政策决不是紧缩性的,现实流通中并不缺少货币。通缩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商业银行体制方面出了问题,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不存在偏差。
这些解释很有影响力却有似是而非之嫌。首先,用货币供给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及物价变动率之和作简单对比,用以证明货币松紧体现了一种过时的货币需求分析方式。因为中国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是一个转型经济体,由于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及金融市场工具的迅速增加导致的结构性货币需求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宏观经济变量。股票、债券等金融商品在日常交易中也需要有数额相当的货币量与之对流,这是金融市场发展提出的新货币需求因素,在对货币供给水平进行估计时不应忽略这个因素。
其次,看一个经济体系的货币存量是比较充裕还是相对不足,不能将目光仅停留于金融部门,关键要看基本面,看实体经济的增长、流动和循环状况。中国目前城市就业状况继续恶化、绝大多数企业资金紧缺、工商外贸库存已逾3万亿、企业间相互拖欠已达1万多亿这样的事实显然不能忽视。
再次,如说要着力疏导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说中国信贷市场形势向好的关键在于发展资本市场(其论证逻辑是商业银行不愿放贷款的原因主要是企业资本金不足、负债率太高,只有发展资本市场,企业通过股票发行壮大资本实力才有条件去进一步借款)等等。我认为,这里面存在认识偏差,那就是忘记了货币政策只是以总量调节和短期微调为特性的宏观管理工具,一般地说,它不应该与那些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等中长期经济工作目标混为一谈。如果我们的货币政策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随宏观经济形势变动而适时调整,一定要等到经济体制条件具备及改革到位使微观经济主体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发挥积极调节作用,那货币政策就会“失职”。
近几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以上,但以物价总水平为衡量尺度的通货紧缩趋势却未得到改观。今年以来,以批发物价为代表的价格先行指标出现的是继续紧缩的迹象,一季度末消费物价总水平又下降0.9%,城镇就业形势很不乐观等等,这说明,2002年应把矫正通货紧缩、以货币政策刺激内需当成一项紧要任务。
究竟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怎么办呢?我个人有关货币政策调节方向、力度及工具选择的观点,在这里可作简要概括:
1、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结果表明,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决不可盲目乐观,尽管GDP增速达7.6%,但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1.3%、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9%及仅为7.2%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要求我们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必须将拉动内需摆在确定调节方向和力度工作的首位。
2、财政政策用国债筹资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手段将随着目前在建工程的续建和收尾工作而渐次减少运用力度,这将对货币政策提出新课题,即:怎样用货币政策工具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货币注入,以填补由国债减少发行中央财政建设性支出水平下降腾出的社会总需求空间。
3、我主张货币政策应将增加货币供给作为主要操作目标,将M2年增长率在既定的13%左右的基础上至少提高3个百分点,这样GDP增长率就能够达到8%左右。据本人观察,当GDP增长率在7%左右而M2增长率在13%左右时,GDP每额外增加一个百分点则要求M2递增3个百分点,这个经济增长的货币需求系数也许可称之为“1:3定律”。也许会有人质疑:“经济运行提出多少货币需求才能有多少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但不要忘记三点:一是我们的经济已完全成为一种需求推动型经济;二是总需求是由货币供给决定的;三是央行如果想增加货币供应量、想把GDP这张“馅饼”做大,它总会有办法。
4、我主张从现在起,中央银行将再贴现工具作为主要政策手段,降低再贴现率、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商业票据贴现业务,大力扶植贴现中介机构,培育地方性票据贴现市场。同时,针对邮政储蓄系统70%存款来自农村地区的情况,以相应的额度增加对农村的信用社系统的再贷款。用前者增大对城市的货币注入,用后者增加对农村的货币注入。为强化这种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贯彻效果,可充分发挥各地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的作用。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