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会员注册 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2002年第五期)
栏目名称:学者建议
关键字:财政政策
日期:2002年05月25日

关注财政政策新取向


  近来,积极财政政策正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话题,我国财政政策今后的取向也已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
  关键在结构性调整
  有专家认为,虽然积极财政政策对解决投资、消费、需求不振,产生了相当大的作用,发挥了较佳的经济效用,但它毕竟是一项短期政策,追求的是在短期内解决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要完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更稳定、更健康地发展,需要从中长期对财政政策重新安排,进行结构性调整,转换模式、扩大内涵。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向威达认为,目前财政政策最大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从1998年至今,国家已发行了5100亿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但对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农村问题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还没有根本性的顾及。预计今后财政支出的结构和投资方向将会有较大的调整,更多的国债将会投入这些领域,特别是增加农村投入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社科院财贸所专家马栓友也认为,积极财政政策不应只包括发行国债,如果对税收政策进行区域性、结构性的调整,将会产生更为积极的作用。比如,出口方面可以提高出口退税;消费方面可以进行收入调节,为低收入者建立保障线等等。
  还有专家指出,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由于需要进口大量的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等,短期内对拉动内需的作用并不很大,主要拉动的反而是"外需"。如果国家财政政策向调整经济结构、企业技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社保体制倾斜,对内需的拉动将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 专家同时建议,施行更积极的货币政策,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加速商业银行改革,允许地方政府在一定权限下发行债券,用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尽快开设二板市场以推动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等措施,对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对此,我们可以预见,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向将会适时做出调整,而这种调整将保证经济继续沿着稳定、健康的轨道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会在短期内退出,从目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看,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基础尚显薄弱。
  需要有所突破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每年上千亿的政府投资退出后,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有相应的后备力量补上来。
  有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形势目前还没有根本性好转。从投资看,由于近几年投资回报率下降,企业投资意愿处于明显弱势。从消费看,由于居民收入增长减缓,再加上股市去年从高位巨幅下跌,而住房改革、医疗改革、养老制度改革、教育收费体制改革等支出预期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从出口看,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比较严峻。一方面,美国、欧洲、日本经济复苏迹象尚不明显,另一方面,近期我国遭到多国的反倾销贸易调查,使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资料也印证了这种担心,作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在一季度各月均大幅走低,一季度同比下跌5.7个百分点。消费价格指数(CPI)虽然2月份同比持平,但3月份又开始调头向下,达到--0.8%,一季度的CPI整体下滑了0.6个百分点,通货紧缩压力又开始显现。
  严峻的形势要求在下一阶段的改革中,需要有所突破。没有政策、法规、观念的突破,支持经济高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就难言牢固。
  民间投资应有所作为
  著名学者韩志国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就投资而言,民间投资显然应当更有所作为。虽然政府近期出台了诸多政策措施,打破垄断、降低门槛,向民间资本开放了更多的领域,使东部和中部的民间投资渐趋活跃,但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以培育、壮大民间投资力量显然还有很大的作为空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市场,这将对各类投资主体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
  另有专家预测,中国加入WTO后,外资直接投资从今年起将开始呈现高速稳定增长,未来数年可能形成向上增长的趋势;今明两年外商直接投资有可能保持20%左右的增长,民间投资也有希望增长10%以上。但投资的持续增长显然还需要克服许多制约因素。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