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会员注册
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2001年第十二期)
栏目名称:学者建议
关键字:经济发展趋势,政策取向
日期:2001年12月25日
王梦奎: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
根据我们的预测,今后10年,中国经济预计年均增长7%左右,2010年GDP比2000年增长1倍。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虽然有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不利影响,但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仍然可以达到,明年仍有可能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
今后5到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今后相当长时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我国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水平,而不仅是GDP总量的低水平的扩张。中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二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从发展速度看,新兴产业会超过传统产业;从在我国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来看,在今后比较长的时期,传统产业仍将占主要地位。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发展有近期的问题,也有远期的问题。从长远来说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工业化和城市化,靠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可以这样说,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最困难之点,不在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步点在城市,最终落脚点是在农村。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推进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要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市化的道路。非农化和城市化的进展,将打破传统的农村经济的封闭状态,引起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生产和生活社会化程度将会明显提高,引起市场的扩大。这也就是农村现代化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过程。
第三,西部大开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规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地区差异的写照。几十年来,地区政策几经变化,总的说来,各个地区经济都有很大发展,纵向比较发展速度都很快,但横向比较,地区发展差距是扩大的趋势。今后一个时期,例如在“九五”时期和2010年之前,地区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即人均GDP的差距,还是继续扩大的趋势;相对差距的变化趋势则取决于发展速度的差异。不论东部还是西部,省、自治区内部各市、县之间,差距也呈扩大的趋势,这是各个地方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政策要强调两个大局。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一个大局,这个政策要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是放松或者延缓东部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的发展,过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仍然是从财力、物力和技术上支撑国民经济全局的极为重要的力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也是一个大局。西部地区,西南五省、市、区加上西北五省、区,如果再加上比照执行西部政策的广西和内蒙,面积占全国的71.3%,人口占全国的28.5%,而GDP只占17.8%。可以这样说: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最困难之点,不是在东部,而是在西部,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步点在东部,而最后的落脚点是在西部。
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世界性大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把可持续发展放到突出的位置。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人口、环境。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问题。2010年全国人口可以控制在14亿。现在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加,但增势明显趋缓,最紧张的时期可以说已经过去了。人口问题过去是两句话: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现在应该加一句话:注意老龄化问题。我国现在60岁以上人口占 10%。西方国家在人口基数小、经济发达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出现了老龄化,尚且遇到很多问题。我国在经济不发达、人口基数很大的条件下,在很短的时期内进入老龄社会,困难更大。老龄化会带来“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问题,需要预谋对应之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环境保护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它可以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环境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现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对于环境问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经济发达国家在人均2000美元时开始治理环境,我国在人均不到800美元的条件下开始大规模控制环境污染,难度更大,要靠长期努力。另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也是长远大计。主要是水资源和能源问题。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特别是北方,必须通过科学技术和加强管理,全面推行节约用水制度。能源主要是石油问题。国内石油开发不能满足需要,2000年进口 7000多万吨,很快就会达到1亿吨。 2010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会达到 50%。要在国际上寻找稳定的石油资源供应,建立国内石油储备体系,象过去抓食粮那样抓石油。
第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现在只是“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说,有了一个雏形,一个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处还很多,仍然需要强调体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建立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体制创新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我们正在进行“三个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各方面的体制或制度建设,也可以说是体制或制度文明建设。
第六,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交织着各个国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激烈的竞争,必然经过许多曲折和反复。其后果,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进一步融人经济全球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但我国经济技术落后,在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加入WTO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这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包含着发展机遇的挑战。加入WTO本身并不能保证一个国家经济的顺利发展,正如舞台本身不足以保证演出成功。加入WTO只是获得入场券和参赛资格,关键是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能力。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今后几年是加入WTO以后的过渡时期,要珍惜这几年的时间做好准备工作。
第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在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要兼顾国计和民生;在社会政策上,要注重调节社会分配和解决就业问题。我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今后5年城镇将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4000万人。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城镇失业者仍将有1200万人以上,农村仍将有1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积极扩大就业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国市场商品短缺的状况已经结束,现在是供过于求,没有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不可能开拓,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增长。
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将会是一个新的增长期。有理由对中国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短期的波动是可能的,甚至是难以避免的。今年美国经济下滑已经影响到中国的对美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但这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的趋势。中国经济的前景是光明的。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