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会员注册
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2001年第十一期)
栏目名称:学者建议
关键字:宏观调控政策
日期:2001年11月25日
张昌彩:今后中国宏观调控政策要“稳中求变”
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保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仍然需要宏观经济政策“保驾护航”。对明年及未来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概括起来为“稳中求变”,即在稳定扩大内需这一政策的基础上,要对相关政策适当作结构性调整,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和为未来长期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2001年,在全球经济一片不景气和呈现衰退之际,中国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成为一枝独秀,是与我国政府实行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分不开的。今年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既有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金融政策,也有投资政策、收入分配和价格政策以及出口政策。对这些政策的效应分析,我们认为,大部分是积极的正效应,对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起了重要作用,但有的也显现出消极的负作用,有的作用力度还不够。如财政政策的积极力度不减,但政策效应递减,负作用日益显现;货币政策稳健有余而发力不足,资本市场不断规范且作用突出;投资政策仍以政府推动为主,吸引外资步伐加快,但启动民间投资力度不大;收入分配和价格政策保持了消费的平稳增长,但增长形势短期不容乐观;出口形势受美国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而日显严峻,出口政策有待调整等等。
2002年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美国经济能否止衰企稳,将是对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开放经济条件下保持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一次重大考验。但是,只要我们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扩大内需政策,并在稳定这一政策的基础上,加大政策的实施到位和适当进行政策的结构调整,增强供给政策的力度,积极推动经济中自主性增长因素的扩大,2002年内需的强劲增长完全可以弥补外需减少的不利影响。明年,中国将正式加入WTO、北京将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作前期准备、中共十六大将胜利召开,这些重大事件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世界将注目中国的发展。如果我们还能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是在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改革方面能迈出一大步,走上新的台阶,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仍然十分广阔。由此我们预测,2002年国民经济将保持在7%以上的增长率,工业生产增长9%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外贸出口增长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增长在2%以下。
为实现上述经济增长目标,保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仍然需要宏观经济政策“保驾护航”。对明年及未来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概括起来为“稳中求变”,即在稳定扩大内需这一政策的基础上,要对相关政策适当作结构性调整,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和为未来长期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在巩固需求政策的基础上,适时加强供给政策
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在扩张需求政策力度不减(以保持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将着眼点更多地转到启动和加大供给政策的实施上。这也可以叫“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其实,自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就已经开始启动供给政策了,如“抓大放小”。去年宏观经济出现重要转机是与此作用密不可分的。但是,与近两年大力度的需求政策“第一手”相比来说,供给政策“第二手”就显得不够“硬”。为此,未来政策需要更多地培育微观基础,如通过减税、放松管制、加强竞争等来增强微观活力,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更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切实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特别是深化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改革审批制度,降低进入壁垒,打破垄断,让非国有经济有一个上台阶式的大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天然活力和制度优势,带动国民经济跃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次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打破政企不分和行业垄断,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独立董事制度,尽快解决好上市公司的“一股独大”、“掏空机制”以及内部人控制问题,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经营绩效,以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健康增长和平稳发展。
对积极财政政策的使用方向要作结构性调整,加大货币政策的作用力度
在未来以增发国债为中心的积极财政政策还不能“淡出”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其政策效应,要在使用方向上进行结构性调整:一是对所有生产性的企业实行减税,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由此造成的税收减少由增发的国债弥补;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投资贴息和投资担保的力度,继续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技改投资,增强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投资;三是大幅度提高对农村路、桥、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比例,改善贫困农村的生存条件;四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强以工带赈和开发式扶贫的力度,以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五是增加国债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医疗、教育等公益事业的投资,使之费用降低,以减少人们的消费支出预期。与此同时,在日常的经济运行中要加大货币政策的作用力度,实行较为积极的货币政策。首先要在疏通信贷渠道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贴现市场、票据市场和外汇市场等货币市场,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其次要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实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化改造,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或民间金融机构;再次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简化信贷手续和过程,增加消费信贷的比重;最后要继续发挥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不断规范资本市场的发展。
对投资主体的作用进行调整,突出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的作用
未来政府投资主体的作用应该“淡化”,转而向启动民间投资上下更大功夫,使之发挥更大作用。在启动民间投资中,最大的问题是解决融资难,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成立中小金融机构和合作基金等;其次是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打破垄断,降低门槛,改革审批制,让民间投资有更方便的进入通道;最后要改革税收体制,减轻税负,真正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与收益。除此之外,在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和加入WTO之后,外资更多地进入中国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做好利用外资这篇大文章,突出外商投资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进一步利用外资上,要实行观念提升和方式更新。要从区域开放观念上升到全球化意识;要从用优惠政策创造局部优势环境观念上升为用法治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综合经济发展的环境意识,提高“软环境”质量;要从商品经营观念上升为资产经营、资本运营意识;要从政策引导的主管观念上升到以投资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要从“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继续有选择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建设项目的同时,积极探索采用投资基金、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方式吸收利用外资,允许鼓励国际资本收购兼并我国现有企业。在新形势下,要把利用外资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效益相结合。在当前引进外资规模已经相当大(名列世界第二)和国内资金(包括外汇)相对充裕的新的条件下,应当把引进外资工作的重点从单纯吸引国外资金为主转移到引进先进技术、引进现代化管理、引进专门人才方面上来,各级政府不得竞相出台各种名目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促进消费增长的空间在于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长期政策的基点是铺就一张社会保障网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幅度启动消费增长似乎难度很大。其瓶颈是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增长预期不足而支出预期较高,特别是提高农民收入难度更大。因此,短期政策有两手:一是提高这些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包括对农民的以工代赈、开发式扶贫以及增加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等;二是减少对企业和农民的税费负担,包括国家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增加企业职工(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民的收入。此外,整顿消费秩序,减少不合理税费,也有利于挖掘中高收入者进一步提高消费的潜力。同时,进一步加大消费信贷政策的实施力度,简化手续与过程,增加信贷比重。从长期政策来说,除加快经济发展,增加职工就业机会外,主要是尽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铺成一张覆盖全社会的生活保障网,以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让人们有钱敢于消费。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和出口效率
据有关部门的分析,外需减少是导致今年工业生产速度持续回落的直接原因,甚至从数字来看,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因此,保持一定的出口增长速度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表现为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更重要的是在于对相关产业和工业生产的带动作用。这在沿海地区表现非常明显。由于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不同于亚洲金融危机之际,为减少国际贸易磨擦和国外的反倾销,防止国内企业低价竞争和自相残杀,在政策取向上不宜采用“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措施,而要在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上下功夫。在政策上应该放松管制,并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外贸出口,加速外贸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提高竞争力的紧迫性;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让更多的企业“走出去”,直接在当地生产和销售;要把扩大出口与引进外资结合起来,提高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的出口比重。在加入WTO之后,明年还要按照 WTO的规则驱利避害,迎接挑战,按照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原则,积极调整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世界市场份额。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