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会员注册
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2001年第十一期)
栏目名称:学者建议
关键字:国际经济形势,对策
日期:2001年11月25日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与对策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贸易顺差减少,已经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随着国际形势进一步趋于恶化,这种影响仍将继续扩大。
“9·11”事件之前,国际权威机构对世界经济走势的预期已经相当悲观。“9·11”事件以及随后发生的反恐军事打击行动进一步打破了人们短期内实现复苏的愿望,加大了世界经济衰退的危险性。
根据一些机构在考虑到这些因素基础上的预测,美国经济回升将可能推迟到2002年二季度以后;世界经济2001年的增长速度只能达到1.4%左右,比2000年降低3个百分点以上,2002年也难以出现明显回升;其中亚洲地区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经济增长率回落幅度最大;即使在美国经济开始回升之后,亚洲地区的经济复苏也将滞后半年左右。
一 为了减轻外部影响,我国的内需增长速度需要相应提高
由于世界经济增长进一步放慢,我国出口增速可能继续走低。这种趋势将持续到2002年上半年。初步估计,2001年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将下降到5%左右;2002年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平均为3—5%。由于国际市场价格走低、人民币相对升值、国内需求持续旺盛和外商投资进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进口可能继续保持高于出口的增长速度,2001年全年为9%左右,2002 年上升到10—12%之间,照此计算,2001年、2002年的贸易顺差将分别减少到163亿美元和24亿美元。这意味着按照支出法GDP估算,海外商品净需求将分别减少32.4%和85.3%,受其影响GDP 增长速度将分别在前一年基础上回落0.72和1.1个百分点。
预计2001年全年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保持较高增长水平,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增长有望达到与前三季度平均相近的水平,并拉动全年GDP增长率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为此,国际经济因素对 2001年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将有可能限制在0.52个百分点以内,在其他因素影响程度基本不变条件下,实现7.4%左右的经济增长率。2002年,外部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也将扩大到0.9个百分点,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GDP增长率大约回落到6.5%左右。
需要强调的是,不能简单通过压缩进口的方法扩大贸易顺差。首先,进口增长是国内需求增长的反映,如果减少这些商品进口,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将受到抑制,总需求并不会增加。其次,商品进口是在价格、质量等因素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压制进口意味着要求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承担选择高成本或低质量商品的损失,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政府进行此类进口规模调整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小。
因此,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扩大内需弥补海外需求增速减缓带来的经济增长回落部分。按照支出法GDP的平衡关系计算,如果2001年海外商品净需求同比减少 32.4%,GDP增长率达到7.4%,那么,海外商品净需求之外的所有需求扣除价格因素将达到 8.3%的增长水平。同理测算,2002年,必须相应达到8.72%以上。
二 加快进行政策调整是我国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
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目标,我们有必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并保持与2001年相近的力度。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后半期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与名义GDP之间的增长弹性比远远高于国际通常水平,说明社会税负的实际变化与刺激市场活力的政策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企业尚未从中得到明显实惠。因此,今后应当将积极财政政策的侧重点由需求方向提高企业活力为主的供给方政策转变,将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的增长率适当控制在与经济增长速度大致相近的范围内。
由于“9·11”恐怖事件及其随后反恐军事打击行动中期化的影响,人们对美国经济的未来预期恶化,美元走向疲软的可能性上升。虽然这样可能使得我国货币相对于美元之外其他货币出现贬值,但是人民币兑美元本已存在的升值压力会进一步加强。为了避免升值对出口形成新的冲击,应当坚持稳定汇率的政策。另一方面,以生产资料价格下降为先导,目前物价回落趋势又有所显现,货币供应量增长明显减缓,通货紧缩压力再度加强。因此,为了达到稳定汇率、提高货币流动性、刺激国内需求和股市发展的政策目标,应考虑进一步适度放松货币政策。
今年以来出口增长速度回落,虽然主要是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疲软造成的,但是也不能排除政策因素的影响,由于退税计划额度制约带来的出口退税严重滞后就是其中之一。在退税率上调和出口增长的条件下,建议按照相应比例增加和分配退税,并尽快全面实行出口“免、抵、退”政策。制约企业出口通关效率的因素之一是专业报关行数量少、利用率低。为此有必要开放行业准入、促进业内竞争,提高中介服务质量和效率。
亚洲地区内部的区域集团化趋势正在加强,随着新加坡与日本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完成,其他一些国家也会紧随其后。不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对中国的本地区贸易发展都十分不利。建议尽快提出中国在区域多边合作中的长期目标,以影响贸易伙伴对未来双边或者多边关系的良好预期,增强对这些国家(地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同时应当积极探索同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关系的可能性。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