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2001年第七期)
栏目名称:大国透视
关键字:货币政策
日期:2001年07月28日

货币政策失灵 三大经济体同病相怜


  6月中旬全球三大经济体日本、欧元区和美国相继发布不利经济数据。日本的情况最为严重,当局似乎对于如何避免再次陷入经济衰退一筹莫展。欧洲于上周调低了经济增长预测,而美国联邦储备局则指出,美国的经济“没有发生多少变化,正在继续减速”。
  对于陷于经济低迷长达10年的日本,经济学家们尽管已经听惯了负面消息,仍不免要对刚刚发布的首季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表示失望。数据显示,日本首季的国内生产总值较上一季度下滑0.2%。企业继续削减投资计划,出口不振,此外,调查显示日本消费者毫无放手花钱的打算。如此看来,第二季的国内生产总值极有可能仍然是负增长,意味着日本将在十年内第四次遭遇经济衰退(理论上,经济连续两季出现负增长,即表示出现衰退)。
  由于日本目前的利率水平已降至零,所以,央行对应经济放缓的惯用手法——削减利率已经行不通。尽管如此,日本银行在6月15日宣布货币政策维持不变时,仍然遭到了许多政治家的批评,他们希望央行能够通过购买更多国债或是干预汇市的方式,增加货币供应。但央行坚持认为,要想使货币政策有效,政府必须切实进行结构改革,让亏损企业破产,解除银行的负担;否则,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都没有用。
  至于欧洲,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经济放缓正在加速。欧洲央行已经将今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由2.6-3.6%降到2.2-2.8%。6月14日,欧洲央行又发出警告,在不利的国际环境影响下,2.2-2.8%的增长预测对欧元区来说仍然过于乐观。欧洲央行也面临着货币政策的两难处境:经济放缓需要它减息,但它的任务是控制通胀。现在,欧元区的物价增长幅度已经超过了0-2%的目标位,上月,区内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和法国通胀率更是骤升,德国由2.9%上升到了3.5%,法国则由1.8%升至2.3%。
  而令欧洲和日本都深感忧虑的是,美国经济可能由放缓转为衰退。这方面的迹象一直飘忽不定。6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五月份的工业产量下降0.8%,比去年同期下降2.8%,而工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仅为77.4%,是198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持续疲弱的需求对制造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订单减少,库存上升,导致制造业产量减少和大批裁员。对高科技产业来说,去年的痛苦经历并未改善多少。
  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是,美国经济仍在放缓,但消费者却没有停止花钱。6月15日,密歇根大学的消费信心指数显示,6月份的消费信心有所下滑(四、五、六月的消费信心指数分别为88.4、92和91.6点),但消费者支出未见低落。消费者支出是美国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在零售业的支持下,美国经济才不至陷入全面衰退。
  美国的能源危机对经济也不完全是坏事。油价飙升在最初的阶段对经济不利,但随后它会使获利颇丰的石油企业增加投资,铺设新的油气管道、提高炼油能力,增加产量。石油业的蓬勃发展会使制造业的某些部门订单增加,能源工业本身也会增加新的工作职位。
  美国联邦储备局又面临着困难的抉择。今年,联储局已经采取了相当激进的货币政策——五度减息,其中有两次减息决定还是在公开市场会议召开前做出的。6月26-27日,联储局公开市场委员会又将召开例会,普遍的预期是将再度减息。但如果真的减息,则意味着联储局对美国经济走向进一步疲弱的担忧。
  与欧洲中央银行一样,联储局也极为关注物价的稳定程度。6月15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五月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了0.4%,较一年前大幅上升3.6%,显示美国的通胀率已经超过预期。对美联储来说,掌握放松银根与控制通胀率之间的平衡点一向是一件困难的事,自1980年以来,美联储大部分的放松银根政策都导致了物价的上涨。这一次,格林斯潘同样难以选择更好的时机。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