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2001年第五期)
栏目名称:专家点评
关键字:结构调整 十五
日期:2001年05月28日
刘鹤:结构调整成为“十五”发展的主线
“十五”计划是中国迈向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社会进入小康社会发展阶段的五年计划,也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五年计划。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许多五年计划,在以往的五年计划中都有不同的侧重。“六五”计划,改革刚刚起步,重点解决的是农业承包责任的问题,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制与价格调整使农产品的供给大幅度地增加,带动了轻工业的回升,释放了重化工业的能力,国民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七五”计划,当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居民消费变化很快,重点解决的是对外开放的问题。建立了特区,引进了外资,同时引进了新的理念、新的制度。我们看到沿海经济的繁荣,也看到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八五”计划,当全国制造业扩张过程中,我们看到基础设施的严重短缺,经济增长的瓶颈转变为供电、供气、供水与高速公路等。这个阶段国家推出了许多具体政策来加快基础产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方面取得巨大发展。“九五”计划当时提出的是两个战略性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粗放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但“九五”时期不安定,在“九五”前期赶上了通货膨胀,亚洲金融危机后,又赶上通货紧缩。现在步入“十五”计划时期,我们感觉到“十五”计划与以往的五年计划有很大不同。
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互联网经济的飞快发展。恰恰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将加入WTO,许多外部环境的变动将通过WTO的渠道影响中国。这是过去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互联网经济正在调整,但总的趋势是在不断扩张。重要的不在于纳斯达克指数本身的变化,而在于信息技术已跨越产业边界,全面地渗透到制造业、农业、军事国防、经济政策,正在引发着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而这种变革是不可逆的。从周期的角度看,我们确实正在经历IT设备的过剩,但这个周期与过去是不同的。旧的周期的特点是过度的设备投资,而新的周期是IT设备过剩,但这个周期不会太长。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不可逆构筑了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环境。象阳光、空气、与水一样,人们将离不开网络。这种外部环境又与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趋势相结合。这样我们就不断地看到新的市场的产生,不断地看到大的金融机构向各国的渗透。所有这一切,包括国外经济的变化、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商业模型的调整,都会通过WTO的条款进入中国,构成“十五”时期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已基本告别短缺时代,我们看到去年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除了出口以外,还有住房、教育、旅游等,也看到对信息产业的巨大需求。我们看到一个巨大的断裂,即供给的相对过剩,而需求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迫使企业进行一系列重大的调整。
第三是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任何一项改革都会牵动或要求其他改革措施的出台,而这些改革又必然对既得利益产生很大影响,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有新的制度安排。从国企改革,到政府的定位,到资本市场的发展,到税制的改革、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构造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解决这些问题,真正迈出每一步时都充满了阻力,但是又没有退路。如果说过去我们可搞局部的试验,可以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现在则必须进行整体的、结构性的改革,包括资本市场。
第四是重要资源的长期供给条件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水资源在相当多的地方很紧张;石油现在处于战略制高点的地位,石油的储备、石油资源的开发以及海外石油资源的获得成为中国经济宏观稳定、长期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劳动力,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土地资源也相对地紧张。
从以上四个方面看,“十五”所处的环境是与过去不同的。从这四个方面的变化,我们必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成为“十五”经济发展的关键。
“十五”计划定位的角度比较新
以往的五年计划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面地规划,虽然强调宏观性,但政府指令的色彩比较浓。这次“十五”计划从上层领导到计划制订人员始终在注意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分清哪些是应该由政府做的,哪些是应该由中央政府做的、哪些是应该由地方政府做的,尽可能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这次五年计划提出政府应该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比如经济的长期展望、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教育、收入分配以及重要的制度安排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往计划中指定性指标比较多,这次指标从100多个下降到44个。指标主要集中在宏观与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宏观的指标如增长率、就业率等。
“十五”计划与以往计划相比具有的新内容
1、
GDP年增长速度调到7%
在计划制订期间,认为完全有可能达到高速度,但最后将计划GDP从年增长8%调到7%,本身就是希望发出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使得中国经济从重规模扩大、高速增长转向重质量效益和结构调整。朱总理在作报告时也说,这个指标是预测性指标,由于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还会有调整。不管怎么样,增长率对中国经济固然重要,但并不能认为是最重要的。
2、
农业政策
“十五”期间始终把巩固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确定为头等大事。在“十五”计划中除了强调落实既定的农业政策以外,还有两个重要政策:第一是研究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田大户手中集中,全面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逐步减少农民的数量,这是“十五”计划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第二个比较新的内容是提出区域农业分工的概念。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特别是连续几年的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使我们不得不研究一些新的对策,这次明确提区域分工,要形成粮食的主产区和主销区。真正做到这一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按照这个大方向走,有可能不断地逼近标准的市场经济国家农业政策的水平。之所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是因为主销区里的农民如果不种粮食,他们去干什么?这就需要一个过程。这项政策的推出,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一个是有利于主销区土地的休耕,再一个是非常有利于突破以省为单位的垄断性,形成省与省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如果能与粮食流转体制的改革、土地流转体制的改革适当地结合起来,如果城市化的进程能够加快,将使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3、
改造制造业的着眼点
这次我们没有看到过多地强调民族工业的概念,主要是讲制造业全面增强国际竞争。也就是说,加入WTO以后,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中低端的制造业基地将逐步溶入世界分工体系。有些产业要扩张,并且成为国际分工链条最关键的环节,有些产业相对地要缩减。而究竟扩张还是缩减,完全取决于国际比较优势。所以在“十五”计划的条文中,我觉得新的色彩与旧的色彩都并存。
4、
基础产业发展的最新特点就是反垄断
在总理的报告、总理的记者招待会、在“十五”规划中都明确强调这一点。大家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来在电讯、民航、电力这些所谓战略制高点的行业都大大加快了反垄断的步伐。实际上垄断非常强的金融业现在已引入了竞争。特别是10家民营银行批准试点,也标志着这个行业的垄断开始打破。当然这属于服务业。从增长的角度看,潜力最大的没有被释放的可能就是垄断行业了。
5、
外资的政策比较新
关于外资的政策,“十五”计划中有一句话非常关键,就是除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需要控股以外,其他的产业都可放开。对应WTO的条款,对应反垄断的要求,对应国内资本市场以及庞大的民间投资需要寻找出路的这样一种现象,以及外资急于进入这样一种现状,这个政策对未来发展会起到一个关键的作用。
6、
分配政策与分配领域改革的一些提法比较新
比较典型的是进一步强调两点:第一点是强调多种要素参与分配,除了劳动力以外,资本、技术、管理也参与分配。实际上这可能是一次重大的突破。据我们了解的情况,从去年8月份开始在相当高的层次上就一直讨论这一问题。而这种讨论涉及的不仅仅是分配的问题,而且触及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比如是劳动创造价值还是劳动、资本与知识共同创造价值。如果你强调后者、承认后者,可能对原有一些基本理论会产生修正。最近媒体反复强调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强调三个代表,这都有非常深的理论背景和现实的经济背景。这次“十五”计划还有几个方面强调这么两个含义,就是说调整的不仅是生产力,更重要的是调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在其他的方面,我们也见到对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也要进行调整。第二点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期权、激励、年薪等制度的建立。尽管过去我们在理论界、在政策界甚至在有些企业已经实践过,但“十五”计划具有法律的实施的效力。这是又一次具体的进步。
除以上内容外,我们感觉在地区结构的调整、城市化,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以及对非国有经济的确认,在发展资本市场、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定位以及计划的实施方法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内容。
“十五”时期可能是充满调整、动荡和局部震荡的阶段。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经济仍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主要原因就在于存在一系列的落差。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地区经济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而这种落差导致了有市场创新力和强烈利益的企业主体不断地发展。另一个方面,“十五”也是一个结构调整为引发的局部变动期。稳定会压倒一切,但在局部,无论是地区、产业或收入群体都会经历比较痛苦的调整。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