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2001年第四期)
栏目名称:专家点评
关键字:消费增长
日期:2001年04月27日

宋则:促进消费增长的八点建议


  近年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要保持城乡居民消费年递增10%以上的速度,必须适时采取一些新的对策。

  一、消费政策的基点应“以人为本”。

  目前我国城市家庭已相继进入10000至100000元的购买力阶段,农村家庭陆续进入1000至10000元的购买力阶段。改善居住条件、购买私人轿车、更新家用电器已成为新时期家庭大宗购买计划的主要内容。同时家庭日常开支已开始从追求消费数量转向讲求消费质量。这是拥有巨大潜力的消费(购买)阶段,也是国内外十分看好的商业机会。但目前相关供给还远远未能与新的消费相适应,许多质次价高的商品难以满足变化了的消费需求。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调整政策思路,切实按照市场规律,将长期稳定、“以人为本”贯穿于消费政策的始终。为此,经济开发项目在立项过程中,不仅要提高透明度,而且必须给出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满足消费等多方面的明细指标,实行公开承诺。

  二、实行消费品市场结构的开门调整。

  我国“入世”后,消费品市场将会相应出现一些变化:
  第一,会有更多物美价廉的消费品涌入国内市场,在短期内使城乡居民直接受益,并使现有结余购买力得到释放。
  第二,营销方式、国际时尚以及多样性消费文化的示范,会促使原国内消费品市场越加国际化,品种、价格、服务的竞争更加激烈,消费者选择的机会明显增加。
  第三,中国消费品市场和消费生活将从半封闭转向全面开放的新阶段,借助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力量,解决自身多年形成的体制和结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解读”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问题及其消费政策的新的立足点。
  因此我国除财政、货币政策以外,还应补充一系列“促消费、增畅销、反滞销”的政策安排,以便尽可能减轻结构调整的波动,从而降低“入世”过渡期的成本,顺利实现消费品市场的平稳过渡和城乡消费的显著增长。

  三、运用价格杠杆,刺激中低收入家庭消费需求。

  影响消费需求最直接、最强烈的因素是商品价格和居民收入。调查显示,对于广大中低收入家庭和中老年消费群体来说,价格因素依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商品性能、服务承诺和家庭收支状况、需求欲望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价格高低是决定是否购买的第一要素。因此特别是对那些产品生命周期已经过半,失去销售热点和高峰的商品,可考虑实行消费者可接受的低价策略。

  四、规范市场秩序,强化诚信促销。

  在促进消费的近期对策中,依法严厉打击伪劣假冒,严厉制裁商业欺诈,提倡、鼓励“诚信促销”,对于切实保障消费者的购物安全和企业的交易安全,树立中国工商界在国内外的良好声誉和形象,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五、制止垄断特别是行政性垄断。

  行政性垄断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规模经济的成长以及技术进步和名特优新精产品的开发,致使质次价高的商品无法被淘汰出局,许多服务行业得不到明显改进。为此,应大幅度剔除行政管制,加快改变迄今为止大政府、小社会、小市场局面。要尽快出台反垄断法,反垄断法中要将行政性垄断作为重点调整的对象。

  六、对流通产业体系进行现代化改造。

  经济结构和消费品市场结构的急剧变化,都需要现代流通产业体系提供高效率的支持。为此,要尽快改变工商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资源配置格局,打破家家户户自建仓库的陈旧模式及其管理体制,普遍推行社会化、专业化、高效能的物流体系。

  七、增加农村消费要在政策上有所突破。

  在农民收入短期内难以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减负也是增收的一种途径。减负的要害在于清理名目繁多的农村机构,简化纵向管理层次。此外还可以实行补贴型工业品向贫困农村销售的政策。例如,城市相对饱和商品,可以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工商企业销往贫困农村,协助企业落实运输等项流通费用。

  八、切实增强城乡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信心。

  在刺激国内需求的过程中,除了已经出台的其他措施以外,要把增强城乡居民家庭对未来预期的信心放在重要位置。要认真测算攻坚阶段推进改革的总成本及其分解到城乡居民家庭的成本。因此应提高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消除居民顾虑。并且,在目前经济和社会形势下,改革要充分估计城乡居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