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2001年第三期)
栏目名称:专家点评
关键字:董辅礽 宏观调节
日期:2001年03月28日

董辅礽:宏观调节应转移到结构调整上来


  听了财政部长项怀诚作的《关于二○○○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二○○一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董辅礽就宏观调节与结构调整谈了他的看法。
  董辅礽认为,在我国这次通货紧缩所导致的经济下滑中,针对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调节的方向是正确的,对缓解通货紧缩,促使经济回升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增加需求的过程中,也发生了结构的变化。
  他说,政府历年发行的国债重点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去年又用于技术改造的贴息,政府还对一些生产能力或产量过剩的产业(如纺织、钢铁、煤炭等)强制压缩、限产,对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强制关闭、停产、减产或收购兼并。这些都有利于结构的调整,对于缓解通货紧缩和经济回升也起了一些作用。
  董辅礽指出,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在建立和完善中,市场调节的力量不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弱和发展受到限制,新技术的创新和运用不足,固定资产更新的规模不大,从而使得结构的调整远未到位,这也是通货紧缩延续时间较长的一个原因。
  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董辅礽指出,有效需求不足仍是制约经济回升的主要因素,所以仍需在一段时间里继续实施扩张性的政策,继续从需求方面拉动和刺激经济。
  他认为,今后随着通货紧缩的进一步缓解,宏观调节政策的重点,有必要从增加有效需求逐渐转向调整结构,特别是调整供给结构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
  董辅礽指出,在通货紧缩逐步缓解的前提下,宏观调节政策的重点应根据经济走势的变化而作调整,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扩张性的政策不能长期实行下去。虽然目前还必须继续实施,但这种政策会导致财政赤字增加,潜伏着日后引发通货膨胀的危险。这种危险在当前还不会成为现实,但需要考虑到。
  第二,前几年以及当前,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实施扩张性的增加需求的政策是不错的,但这种政策需要有调整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的政策的配合才能收到更大的效果。
  第三,近来,经济的回升主要是政府连续实施扩张性政策的结果。这种从外部拉动需求的政策只要实施得当,最后应有助于导致经济的自主回升。而随着经济走上自主回升的道路,经济将出现增长的惯性。在此情况下,就必须将宏观调节的重点从增加需求转向结构调整。
  第四,调整结构的必要,自然不仅仅是为了使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而且还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并使传统产业的技术和产品发生巨大变化。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升级,也是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参与经济的国际分工,也要求我国的产业结构作大的调整,扬长避短,以提高国际竞争力。有鉴于此,“十五”计划已将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结构调整的含义较广,中心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