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2001年第一期)
栏目名称:专家点评
关键字:经济运行 政策建议
日期:2001年01月26日
武康平:2001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政策建议
面对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为了保持经济运行的良好势头,建议采取如下一些政策措施: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当前经济回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短期政策效应和外部环境的好转,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这就需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到2000年为止,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已持续3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1999年中增发600亿元国债,2000年年初又把l000亿元国债打入了财政预算,年中中央再一次果断决定增发500亿元的长期国债,从而保持了投资增长的连续性,对促进当前投资需求明显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但这样的投资增长不具有持续性,因而看来2001还得继续发行1500到2000亿元的国债,用于保持三大需求的稳定增长。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要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动态灵活调整货币政策方向与力度。近年来,政府投资的增长并没有带动私人投资的加大增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资金流通体系不很畅通,因而没有获得应有的乘数效应。因此,2001年应该尽量增加货币供应以使流通中的货币能够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同时要进一步注意提高货币的流动性。
为了促进资金融通,银行体系要发挥间接融资的主导作用。为此,必须加快银行体系的改革步伐,鼓励和促进银行的金融创新,同时中央银行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存放的准备金应该取消支付利息的做法,以促进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成为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实体,从而使银行管理者自觉树立起风险防范的意识,调动起银行主动寻求存款和贷款的积极性。
发展货币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
货币市场为政府财政赤字提供了一个非通货膨胀性的融资渠道,它使政府能够通过公开市场来贯彻执行货币政策,并为各种利率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参照基础。然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关注于为经济增长广泛动员资金,忽略了货币市场的重要政策功能,资本市场反而超前于货币市场得到了发展。货币市场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宏观调控效率的提高,比如在1993-1997年间,中央银行面对外资的流入引致的货币投放被动扩张而采取的紧缩性政策,由于货币市场的发展滞后而缺少有效的市场化调控手段,从政策操作上看,就是中央银行缺乏能够在货币市场上卖出的大量短期性金融工具(如短期国债);又如在1997-1998年间,当中央银行取消计划经济条件下长期沿用的信贷资金规模分配制度后,由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金融调控机制尚未建立,特别是由于缺乏一个比较发达的货币市场,中央银行试图扩张信用的政策努力在货币市场上难以找到合格的操作对象,迫使中央银行以窗口指导等形式在不同程度上恢复使用了信贷规模的管理。因此,在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宏观金融调控机制已经基本失去效果,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金融调控正在建立的过程中,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已经成为提高宏观调控效率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提高农民收入根本出路在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农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产品价格低,粮食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就必须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而科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根本要素。国家必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投入力度。一是要鼓励农业生产主体加大科技投入,二是引导农业产业化中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加大科技投入,三是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投入力度。
要处理好农业产业化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发展中西部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农业产业化链条就会断裂,因为这个链条是由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连结起来的。各个经济利益主体要通过协商的方式,各自确定预期利润;应订立合同、协议,使各自的利益都有保障,进而实现预期目标,实现共同发展;在出现困难的情况下,各方应当互让,共同解决困难,维护农业产业化链条不受破坏。
支持扶植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2001年是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第二年。为了通过西部开发来带动整体投资的增长和带动经济的增长,有必要支持和扶植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非国有经济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缓,这也是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部地区要改变原有单靠国家“输血”发展的机制,必须加快发展非国有经济,形成创业机制,并通过制度创新为中西部地区创造良好的平等竞争市场环境,重现发展良机,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和开发建设。
另外,中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也应有新突破。要将有限的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实现产权多元化,彻底改革沿用多年的企业管理方式。同时,要把西部所有私营企业都纳入政府统计体系之内,对西部非国有制经济进行定期统计调查,并公布官方统计数字。
稳妥推出国有股减持计划,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国企改革创造条件
自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选择一些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公司上市,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适当减持部分国家股”的战略构想以来,国有股减持与公股流通提上议事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分期分批、循序渐进减持国有股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定要精心设计、稳步推进,以避免二级市场出现大起大落。
适应加入WTO的要求,逐步转变政府职能
可以预料,我国加入WTO之后,政府再用老办法来管理经济,势必难以为继,必须学会调控,正确运用各种经济政策。财税政策和货币政策,既是新课题,又是大学校,经过摸索,可能有失误,最后都会掌握要领,走向熟悉。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重新进行功能定位,政府职责将不同于过去。对此,一定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掉以轻心就会错过机遇,在加入WTO后陷于被动。我们也应当相信,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在内的整个政府有条件实现这个根本性转变。
促进国内消费,保持出口的稳定增长
进一步清理各种抑制汽车和住房消费的政策,扩大汽车与住房需求。在上一轮经济周期中为整治需求过旺、物价上涨过快的问题,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治理通货膨胀、抑制需求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对目前的汽车与住房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已经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也不利于国内消费需求的合理回升。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对这些政策措施予以清理。2001年出口需求的增幅将出现较大幅度滑落,应密切跟踪监测出口需求的增长态势,如有必要,可以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出口退税环节的效率,并进一步加大国有外贸企业所得税返回的力度,以保持出口需求的适度快速增长。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