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会员注册
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2002年第六期)
栏目名称:权威分析
日期:2002年06月25日
刘国光:总需求不足是长期趋势
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好于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处于“平稳上向”途中。后几个月,世界经济形势不会有太大反复,外部经济环境比去年后几个月要好。总需求不足是长期趋势,为此,要进行制度改革。
刘国光指出,总需求不足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投资还会持续增长,全年情况会明显好于前两年。消费需求结合矛盾问题突出,占人口60%以上的——农民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偏低,低于城市平均水平;城市低收入群体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如不解决,长期下去就会影响我国社会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综合各方情况,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会高于去年。
但同时,我国经济存在几方面的问题,即财政收入增加减速;通货紧缩趋势抬头;下岗失业压力增加;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突出。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特别是后两个问题,会引起社会矛盾加深,处理不当会影响稳定。
刘国光分析说,一季度,我国财政收入增加3.4%,主要原因是,关税税率下调,进口减税;出口退税加快等。扣除这些暂时因素,我国财政收入仍有14%的增幅,大大高于前几年水平。前两年,我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但超出实际能力,导致农民实际收入受影响等问题,适当下调财政收入是合理。另外,也可以采取一些短时措施,解决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的问题。
今年以来,工业品出厂价连续4个月出现负增长,投资增长,通货紧缩,生产资料的生产开工不足,这一切的根源是总需求不足。然而,据统计,出口是增长的,消费者指数也是增长的,只是民间投资需求不够。刘国光认为,其原因是,偏紧的信贷政策导致了金融资源的闲置。从我国经济总体上讲,劳动力过多,资本不足,现在却出现信贷不足,几万亿存款闲置。
由此,刘国光提出了对策,他说,总的设想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努力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危机、有效的结合。在全面短缺问题解决之后,长期需求不足,原因是体制缺陷。因此,长期政策不解决,短期措施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
刘国光提出,应在理论制的基础上,下更多功夫推进制度创新,采取更多的制度改革措施,在改革稳定中加快发展。扩大内需是一个长期方针,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短期政策。在前面短缺问题解决后,长期趋势是需求不足,此时,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淡出,条件主要有三,一是国际形势好转,外需增速稳定;二是民间投资出现机制性复苏繁荣,消费快速增长;三是财政赤字率接近或达到警戒线(30%)。
刘国光建议,国家要在稳健的货币政策框架内实行短期性适当放松。货币供应量应当是“积极适应”,而不是被动适应经济增长,信贷发放不能过分集中于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要对农民、民间、中小型企业给予更多的信贷支持,建立适应竞争力和均衡发展的信贷结构。
要从两个方面加快金融,特别是商业银行制度改革:一方面是国有商业银行本身要逐步实行股份制改造、改组,通过制度创新途径新机制;另一方面是要逐步发展非国有银行和金融机构,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竞争的新的金融机制。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