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会员注册
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2002年第四期)
栏目名称:世经动态
日期:2002年04月25日
2000-2002年中亚五国经济
中亚五国因其资源丰富,地缘地位重要和未被开发的广大市场及潜力日益受到世界瞩目。自1991年中亚五国相继独立伊始,中亚五国经历了经济骤然失去依靠、被迫在没有准备好的条件下发行本国货币、经济体制改革、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波及等种种打击与巨变,各国经济几度濒临崩溃的边缘,到1999年各国终于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经济普遍回升。2000—2001年持续好转,经济普遍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一、2000-2001年中亚五国经济形势分析
1.2000-2001年中亚五国经济普遍持续好转
2000年—2001年中亚五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良好,各国经济关系逐渐理顺,内部经济环境得到改善,以国际和国内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系开始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同时,各国资源优势的地位得到官方确认,各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开始明晰,加上世界能源价格居高不下,有力地带动了哈、土、乌等中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中亚各国经济普遍持续好转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各国主要经济指标均比上年明显提高。2000年和2001年1—7月各国经济都开始稳定增长。如哈国2000年国内总产值增长达9.6%,工业总产值增长15%,基建投资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更是增长迅猛达49%,石油产量比上年增加500万吨,达3200万吨。2001年1-7月哈国经济发展势头又超过上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4%,其他大部分指标也都以两位数的比例增长,带动了整个中亚地区经济的增长。土库曼斯坦经济增长势头强劲,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8%;塔吉克斯坦国力最弱,但增长较快,2000年和2001年1—7月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和10.3%。
第二,中亚国家的工业形势普遍较好,各国工业增长主要是靠原有的优势部门,如能源、有色金属、黄金等。工业总产值增长较快的有哈萨克斯坦(2000年和2001年1—7月分别为15%和13.6%)和塔吉克斯坦(10%和13%)两国。哈国工业主要是由于采矿业产值增加了19.4%,加工业增加8.9%和电力、天然气及水的生产和再分配增加了2.4%;吉国工业由于其电力、冶金、化工、石油化工、木材加工、轻工和食品工业的产值增加而积极地向前发展,2000年和2001年1—7月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和6%;乌国2000年的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了近7%,已连续6年保持了增长,2001年依然处于增长势头。
第三,中亚各国外贸形势普遍较好,各国对外贸易额均有大幅度增长,且大部分国家处于顺差状态。如土国2000年上半年外贸总额同比增长52%,其中进口和出口分别增长35%和60%,增幅均很大,且出口比进口多2.27亿美元;吉国2000年出口增加了11%,进口减少了8%,同年1-11月与独联体国家的贸易逆差为7450万美元,与非独联体国家的贸易顺差为3390万美元;哈国2000年和2001年1—7月出口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3%和5.8%,进口增长37%和45.6%。可见,中亚各国的外贸状况均好于上年。
第四,中亚五国财政状况均有所改善。如土2000年上半年财政收支分别为2.65万亿和2.63万亿马纳特,收入超过支出,盈余280亿马纳特;哈国2000年超额完成国家预算收入,2000年1—8月国家预算收入就完成计划的121%;乌国财政稳定,2000年上半年预算收入超过支出,盈余8亿苏姆。这些都表明,中亚各国已逐渐开始从以往的财政困境中走出来,可以比较从容地将目标转向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上来了。
第五,中亚各国农业发展有升有降,情况不一。土、吉两国为增长,特别是土国农业获得大丰收,2000年全年产小麦170多万吨,比上年增长13.7%,而土国只需100万吨,其余可供出口。从1998年以来土农业连续3年获得两位数的高增长,由粮食进口国一举变为出口国,这无疑是土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成就。而吉尔吉斯斯坦农业生产较为稳定,2000年和2001年1—7月分别增长4%和14.6%。相比之下,乌、塔农业歉收。
第六,中亚大部分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各国市场供应情况明显改善。居民工资收入、住房条件、银行存款均有所提高。如哈国2000年居民人均货币收入比上年增长21%,职工月工资平均为 120—130美元,人均居住面积从1990年的14.1平方米增加到2000年的16.2平方米,居民银行存款增长 83%。乌国在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其货币苏姆一直保持坚挺,2001年初同美元的兑换率还升值7%。
2.中亚五国2000-2001年经济发展的特点
2000—2001年中亚五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首先,经济继上年普遍增长后,经济增长的势头好于往年,但各国发展不平衡。其中土国经济发展最佳。据土政府公布的数据,仅2000年上半年土国工业产值、农业产值、商品零售贸易额同比就分别增长16%、21%和31%,2000年全年土国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达17.6%,均达到两位数的高增长。 2001年1-7月,哈、乌两国发展势头强劲,多项经济指标增长率超过10%。相比之下,塔国发展较慢,物价指数上涨率最高,2000年和2001年1—7月仅消费品价格指数增幅就分别达到24%和50.7%,照此发展,塔有可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被“边缘化”。
其次,中亚大部分国家工业化势头强劲。自独立以来,中亚各国为改变原料附属国和农业大国的局面,几乎同时将发展工业,将本国建成工业较发达国家作为本国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经过10年的铺垫,2000年起,各国纷纷制定出未来工业化的重点发展目标。哈国工业化的重点领域为石油天然气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和石化工业、建材业、冶金工业,航天工业和生物工程等则是哈国未来高科技产业的主要领域;土国除进一步提高石油天然气部门的生产效率之外,开始注重发展棉花加工的基础设施及其他领域的工业化建设;而乌国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在独联体国家中居首位,2000年为1991年水平的130%,2001年初,乌首都塔什干还成立了乌俄生物制品合资企业,乌国汽车生产也是从无到有。这些都表明乌国在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向发达的工业化方向大步迈进。
再其次,中亚各国农业发展依然极不稳定,受制约因素在增加而不是减少。由于农业部门的私有化,农民资金普遍匮乏,中亚各国农业生产更加缺乏集约化和机械化等现代化管理,农技不足、化肥不足、技术基础不好、农产品生产脱离市场,产品卖不出去等等一系列问题越发凸显,更多地制约了中亚各国农业生产的发展。靠天吃饭使得中亚国家依然面临经常性的食品供应紧张,如2000年因气候不同,乌、塔两国粮食歉收,被联合国列入“严重缺粮的国家”。
最后,中亚各国国内各部门经济发展不均衡更加突出。有的部门发展快,有的发展慢,有的还在下降,象电信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各国的发展都很快,而农业、采矿业等传统产业发展较慢,电力工业和机械工业等还在下降。吉国2000年矿业发展就很糟,而黄金生产就很不错,食品加工业在比上年增长了30%的情况下,还是有大量农产品加工不了,大量腐烂被抛弃了。这些表明,中亚国家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问题依然存在,差距在继续拉大,有待形成比较完善的经济发展体制。
二、影响中亚五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1.推动中亚五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利因素
第一,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争,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亚的大部分国家基本明确了本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普遍开始执行进口替代的方针。如哈国总统严厉抨击了“哈成为经济附庸”的说法,认为哈国可以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以向世界市场出口原料为主的发展道路,今后10年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为石油天然气、化学和石化工业、建材工业、冶金工业、农业和食品工业以及以出口为导向的高科技产品。乌国将积极发展天然气业、棉花种植业和加工业、化肥工业、邮电通讯业、汽车制造业等作为本国今后几年的发展目标。土国积极发展石油天然气业,将其作为本国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走的是沙特、阿联酋等国家的发展道路,人民生活总体水平居独联体国家前列。相比之下,吉、塔两国的发展方向不够明晰,吉国小而全但没有什么优势产业,塔国则还处于稳定本国经济的过渡时期。
第二,经过10年的波折与种种打击之后,中亚各国增强了应付危机的能力,基本上能够保证国内经济建设所需的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从政治上看,中亚各国基本上都建立起了稳定的总统集权制的所谓民主国家,几乎都是原总统连任,因此,对于保持政治基本稳定,改革正常进行是有利的;同时各国政府对有关国家经济建设各项事务的干预能力较强,这比较适合中亚国家现阶段需要强政府的发展模式。在经历了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和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波及后,中亚国家普遍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防范经济风险和维护本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地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如制定防范经济风险的法规,制定国家监督外资遵守法规的机制,严格遵守立法与合同等。这些都使得中亚国家的国内环境更加有利于本国经济建设。
第三,中亚各国经济改革的成果开始凸显,大部分国家开始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如哈国实行税制改革,以扩大收入为基础,减少管理环节,特别是在地方,还实行浮动汇率,刺激经济复苏,并对民族工业和中小企业实行倾斜政策;乌国调整税收政策,降低企业税收,把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产业作为国家扶持和发展的重点;土国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农业,不断扩大石油天然气产量,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吉国对本国货币也实行浮动汇率等。这些都使得中亚各国经济止跌回升,逐步走向稳定与增长阶段。
第四,由于中亚各国的市场化选择与国际市场化趋势相吻合,各国经济逐步纳入世界市场体系的轨道中来,各国开始享受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好处和成果。如,世界能源价格上涨带给了哈、土、乌三国巨大的经济利益,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由1998年的最低价时每桶9美元上涨到9月份的37美元,使得依靠石油、天然气出口的这三个国家出口大增,外贸呈顺差,财政状况普遍好于上年,经济明显增长。初尝粮食出口甜头的土国开始把扩大粮食生产作为其继石油天然气之外的第二大产业开始经营。中亚各国已逐渐开始将国际市场需求作为本国生产的依据。
第五,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给中亚各国经济注入了继续发展的活力,弥补了国家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部分缺口。中亚各国近年来吸纳了很可观的外资,仅哈、土、乌三国就分别引进外资达近980亿美元、140多亿美元和80多亿美元。这些外资的大量进入及外商带来的先进设备和工业,给中亚国家解决了许多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进入方式主要为贷款、开办合资和独资企业、承包或购并中亚国家的大型国有企业等。投资重点为能源和有色金属开发等。外资和外企的进入加快了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改变了有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外资的大量进入无疑是中亚各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六,中亚各国周边的外部经济环境趋于好转,带动整体经济水平上升。2000年和2001年1—7月中亚国家的周边各国经济普遍好转,尤其是俄罗斯经济好转、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等,拉动了需求,中亚国家纷纷增加出口,带动本国生产增长。据独联体统计委员会的资料显示,2001年1—7月与上年同期相比,中亚四国(除土库曼斯坦外)国民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平均分别增长8.8%、7.5%和7.47%,均高于独联体平均水平。中亚周边经济环境的好转显然有助于中亚各国经济的好转。
第七,中亚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条件使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成为世界大国争夺的对象。为控制中亚地区,众多世界资本不计其利的长期投入和竞争使得中亚国家渔翁得利。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投资都是讲求回报的,而对中亚地区的某些投资是少数不讲究回报的特例。比如对中亚国家的环保项目、电信行业、孢虫病防治等医疗项目等,以及对中亚国家金融业的扶持、管道项目的建设等。
此外,“9·11”事件突出了中亚国家地缘战略的优势地位,使得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在重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同时,会将中亚国家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加以考虑,从而在经济上给与中亚国家更多的实惠。
2.影响中亚五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第一,中亚国家经济对外依赖性太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中亚国家主要向外出口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初级产品和粮食、棉花、羊毛等农牧业产品,居民日常消费的日用品至少70%以上依靠进口,因此,一旦国际能源价格下跌或民用品价格上升,都会影响中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同时,这种经济依附性使中亚各国经济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易被外国操纵。现在,中亚国家的电信业、能源开采业已逐渐被少数国家的大财团控制,这严重消弱了本国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力,不利于政府从整体上调控本国产业结构和制定未来发展计划。
第二,中亚各国债务负担沉重,还债压力巨大。自独立时期,中亚各国为渡过难关纷纷举借外债,但对举借外债的风险考虑不够,同时对外债的利用水平普遍不高,到偿还期才发现偿还困难。此外,中亚国家除乌兹别克斯坦没有拖欠职工工资外,其他国家均有大量的工资和养老金拖欠,各国内债不断累积,仅哈萨克斯坦已拖欠本国居民各项债务达50亿坚戈。加上中亚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居民收入、消费皆分层化,失业率上升,使得中亚国家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都成为严重影响中亚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隐患。
第三,外资投向的不固定性、趋利性和短视性使得中亚各国对本国国内经济难于把握、易受打击和可持续发展的损失严重。如1997年,由于世界市场金属价格下降和东南亚国家需求减少,外资对哈国金属工业的投资锐减,几乎减少了90%,这种外资投向的趋利性和不确定性严重打击了哈国经济。在对外资不对称的相互依附关系中,跨国公司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完全出于自身考虑,而不顾中亚等国经济结构已严重失调的问题,外资主要投向中亚国家基础较好的石油开采、金属工业等原料部门,对于基础薄弱、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用品等领域却乏人问津,这反而强化了中亚国家原料出口国的地位,不利于中亚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第四,中亚国家经济日益受到国外势力的威胁。国外产品的大举进入排挤各国的国内生产企业,使处于萌芽状态的中亚国家的民族工业更加举步维艰。境外资本在中亚重要产业部门的垄断地位使得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易受境外利益集团的控制,丧失国家对经济的监督地位。对别国工艺和技术的严重依赖,使中亚国家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常常不得不接受随其经济控制而来的各种附加条件。这些都严重影响中亚国家发展本国经济的自主性。
第五,中亚国家自上而下腐败问题严重。由于法制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和滥用职权,中亚国家的腐败现象严重,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公务员,贪污腐化、营私舞弊随处可见,中亚国家已被列入全球最为腐败的国家之列。这大大影响外商投资的积极性,因此也影响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六,三股势力猖獗,影响中亚国家的安全和人们对中亚国家的投资信心。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在中亚已逐渐形成一股日益强大的势力,严重威胁各国人民生活的稳定和国家安全,也影响到外商对中亚长期投资的信心。随着投资的转移,中亚国家已经减弱的外资流入将会进一步减少。
三、2002年中亚五国经济发展预测
中亚五国经济自1999年以来,已连续三年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这是中亚各国独立以来经济多年持续低迷之后达到最高增速的时期。除农业易受天气影响外,中亚国家的绝大部分领域都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首先,到2002年,中亚各国尽管经济基础、发展特点和经济政策各异,但总体上各国经济都会朝着稳定增长的方向发展,尤其对于以能源出口为主的哈、土、乌三国,由于世界能源价格居高不下,这三国经济增长仍会很明显;而吉、塔两国经济发展的步子不会很大,只有可能朝稳定回升的方向缓慢发展。由于受“9.11”事件的影响,世界经济增幅普遍趋缓,预计2002年中亚五国经济增长速度会略低于 2001年。
从总体经济实力来看,哈萨克斯坦一直居中亚国家之首,但乌兹别克斯坦近几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总统目标明确,想在未来几年取代哈国成为中亚老大。自1996年起,乌国国民生产总值开始超过上年,到2001年已连续6年保持稳定增长,2000年已达到1991年的99%,是中亚五国、乃至独联体经济恢复最好的国家。而哈萨克斯坦经济增长不如乌国稳定,易受外界影响,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只及1991年的77.9%;2000年哈、乌两国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179.7和152.2亿美元,差距已很小,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2001年哈、乌两国人口分别为1484和2490万人),至少2002年乌国经济不可能超过哈国。
其次,由于中亚国家经济对外依赖性逐年增强,各国都会更加重视对外经济技术联系与合作,更加积极主动地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将是中亚各国提升其对外经济合作水平及规模的重点;这对我们也是一个重要的机遇。从前两年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看,中亚各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幅度均高于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预计到2002年增幅仍会高于各国国民经济增幅。
再次,中亚各国的产业结构将不会再有大的改变,目前各国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今后10年以内都很难打破,有条件的国家如哈、土、乌等国将明确地走原料出口国的发展道路。中亚国家仍将在很长一段时期保持其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今后各国发展的巨大差异将体现在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投入和比重上。
最后,和平、合作与发展正在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中亚国家都会将保障国内局势稳定,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即使遇到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干扰,也会从大局考虑,力避矛盾激化。因此,如果不发生意外,中亚五国经济在最近10年内将会步入平稳的发展期。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