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会员注册
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2002年第三期)
栏目名称:权威分析
关键字:固定资产投资
日期:2002年03月25日
2001年-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走势分析
一、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将维持较高增幅
2001年前9个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15919.44亿元,同比增长18.2%,增幅高于2000年同期5.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前三季度完成21221亿元,同比增长15.8%,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增长势头良好。由于后几个月国家将继续安排一些国债投资项目,因此全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将超过计划目标,保持较高增幅。但是,由于:一是目前投资增幅的回升主要还是政府拉动型的,集体和个人投资增幅仍不高,也就是说,投资增长的内在机制仍未形成,这对投资的持续增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资金来源增幅有所回落,前9个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到位资金16378.34亿元,同比增长22.7%,比前7个月回落3.8个百分点,资金来源增幅与投资完成增长之间的差距缩小;三是施工项目个数减少,计划总投资增幅较低。1-9月,不包括房地产投资的施工项目个数为102749个,比2000年同期减少2090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为4.1%。所以,后几月在基数比较高的情况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可能会有所回落,估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13%左右。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增幅将明显高于基本建设投资,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增幅也将大大高于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增幅。
二、扩大投资需求仍是2002年的主基调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投资率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一般较快,而投资率低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一般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的高增长一直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特别是近几年在消费增长平稳、出口增速趋缓的情况下,适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拉动国有投资的增长,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近几年扩大投资的做法并没有使经济发展稳步步入上升通道,但至少它减缓了经济增幅下滑的幅度,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当然,作为总需求的两种基本形式,消费与投资对于经济增长都很重要,要充分发挥投资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投资结构必须与消费结构相适应,离开消费的投资或是离开投资的消费都不可能对GDP增长产生理想的、持续的或是应有的拉动作用。如果投资结构脱离了消费结构,其投资效益必然低下,最终其增长也难以持续。但是,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经济运行环境,二者的重要性还是有所区别的。首先,从短期考虑,当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促进消费与投资扩张都将有利于闲置资源的利用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二者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从长期考虑,经济增长则要依靠资本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所以从供给角度看,长期经济增长就取决于储蓄率的提高,而不仅仅是消费率的增加,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其次,尽管消费占总需求的大部分,但由于其内在稳定性规律的存在,事实上消费需求的变动是缓慢的,增长是比较稳定的,观察我国消费需求特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情况,尽管名义增幅波动比较大,但剔除价格因素,是十分平稳的,各年之间的增幅差距很小。而反观投资需求,尽管其占总需求的比重较之消费要小很多,但它变动却十分剧烈,成为影响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扩大投资显然效果更为明显一些。另外,消费与投资也并不是矛盾的,消费会刺激生产,生产增加又会扩大厂商的收益水平,从而增强企业的资金积累。而当人们少消费,把更多现期收入储蓄起来并投资时,资本积累引起的未来收入增长又会使人们享有更多的消费。由于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决定机制不同,因此,尽管消费率与投资率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投资率并不是消费率高低的决定因素,我国消费率低于经济发达国家,也并不是由于投资率过高造成的,而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特别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即由于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养老、失业、医疗、教育等应由政府支出或社会保险的公共服务领域仍需大量个人支出,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和能力。
从200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环境看,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多,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不容乐观,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日本和欧盟等经济增长难见起色,我国的出口形势将更加严峻。当然,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时,可能会增大对我国产品(价格低廉,质量尚可)的需求;但这种替代效应显然低于总量效应,这点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已得到验证。另外,我国正式加入WTO,外部环境可能会有所改善,但鉴于目前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加入WTO后的第一年,很可能出现的情形是对出口影响不大,而对进口将产生明显的作用,这样,净出口将会有比较大的下降,从需求角度看,对GDP增长的压力增大,这就更增强了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就内需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特别是在环境发生变化、股市大幅下挫的情况下,寄希望消费需求增幅的提高是不大现实的。因为尽管我们说在股市上涨时财富效应没有或说不明显,但不能就此否认股市下跌时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目前看无薪阶层和退休人士也卷入其中了,同时对居民投资环境的信心也产生了不良影响,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可能要大于经济影响,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对陷入其中的投资者的消费预期产生影响,同时也可能通过扩散效应影响其他居民的消费心理。特别是在目前有效需求还相对不足,世界经济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一旦预期发生变化,对消费需求增长会有所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扩大投资需求,促进经济的增长,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增长乏力的时候,投资增长在启动经济方面作用较大。投资具有乘数作用,通过需求扩张对经济的拉动一般较快。同时,投资增长还有利于改善供给状况,提高未来经济增长的能力。因此,保持投资的较快增长对2002年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影响2002年投资增长的三个重要问题
1、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有多大
从投资需求看,“六五”、“七五”和“八五”期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9.4%、16.5%和32.3%。正是因为较高的投资增长率,中国在这一时期保持了平均高达2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1997年以来,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大幅下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在中国经济体制尚未完成转轨,经济发展模式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的前提下,投资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国内民间投资低迷,外资进入也受到影响,中国政府通过发行建设国债,增加政府投资,引导民间投资,成为这一时期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1998年-2000年间共发行建设国债3600亿元,拉动社会投资24000亿元,完成15100亿元的工作量。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用90亿元国债资金作为技术改造的贷款贴息,带动银行贷款和企业配套资金1800亿元,形成20倍的资金规模。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终于扭转了下滑趋势,全年共完成投资32918亿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10.3%。目前,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政府投资是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导力量;二是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齐头并进,快速增长;三是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快速增长。但三年多的实践表明,尽管国债投资效果明显,但是往往不能持久,政策力度一旦减弱,投资增速就会下降。原因在于政府投资扩张到总投资扩张的传导过程出现了梗阻,影响了政策作用的发挥。2002年这些因素仍将继续存在,政府投资仍将扮演重要角色。
展望2002年财政政策的取向,应该讲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决策层,都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即应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有所不同。如财政部长项怀诚分析,从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来看,挤出效应是指政府通过向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政策,有可能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的借贷资金进行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投资减少,使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张作用被部分或全部抵消。国内外有,些人士担心中国近几年大规模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投资和扩大支出,会产生挤出效应,从中国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看,这种观点没有证据支持。通过分析财政购买支出和居民消费关系的计量模型发现,中国财政购买支出与居民消费总体是互补关系,扩大政府支出对需求总体上具有扩张效应。可以预见,2002年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将得以延续。
但是,财政的扩张力度也将收到一定限制,比如:一是政府财力问题,即大家经常谈到的财政风险问题。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均比1997年翻了一番,赤字率由1.5%上升到2.9%,债务负担率由8.2%攀升到14.6%。若以被国际公认的“马约”标准为警戒线,目前我国赤字率已接近3%的临界水平,直接债务负担率虽远低于60%的警戒水平,但由于或有债务较大,全口径的债务负担率会大幅提高,高的估计认为已达到或超过国际警戒线。因此防范财政风险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增大;二是与市场化改革衔接的问题。因为长期实施会抑制微观活力充分发挥,不利于微观机制的培育。所以,尽管积极财政政策仍会继续坚持,但力度进一步加大(比2001年)的可能性不太大,即使有所加大,幅度也不会大。
2、民间投资能否会被激活
在政府大幅度增加投资的同时,国家为了启动社会投资,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全国社会投资仍明显滞后,2001年前三季度集体(10.3%)和城乡个人投资(7.9%)增幅仍大大落后于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社会投资迟迟未能跟进,使当前投资的增长严重依赖于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带动的贷款。
社会投资裹足不前,原因是企业和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不畅,没有形成有利于社会投资增长的机制和环境,社会投资的扩张还存在着种种障碍。从体制上看,投资领域窄,环节多,安全性不足;从政策上看,已出台的一些政策不落实,不配套,不平等;从战略上看,近年来的投资增长仍存在结构失衡的倾向。近年来民间投资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项目储备不足,而这又是经济结构失衡的结果。一是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失衡。如稀缺的基础设施资源应当配置在最急需、最能发挥经济与民间效益的地方,但有一些地方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上过度追求超前化、高等级,造成局部基础设施能力严重闲置和浪费,从而抑制了民间投资的扩张。二是消费品投资结构失衡。近年来住宅、汽车、电子通讯等消费需求不断升温,开始拉动民间投资扩张。但住宅、汽车仍然偏重于满足中高收入群体的需求,市场空间狭小,从而难以拉动大众消费与关联产业投资的强力扩张。三是投资品的投资结构失衡。大规模的资本更新往往是新增长周期的典型特征。目前,大型企业对设备投资的兴趣仍然远低于对产品的兴趣,制造业投资增长乏力,这一方面影响其未来的竞争力,未能很好地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同时也难以拉动中小企业的生产需求、投资需求与技术创新需求,从而抑制民间投资的扩张。另外,民间投资扩张也受到人才与技术的瓶颈,由于民营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难以吸引优秀的管理与技术人才。这就使民营企业的生产往往是简单的模仿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管理滞后。因此,对于汽车等产业,由于资本和技术密集、规模经济等壁垒,挡住了广大中小“散户式”民间资本的进入。
关于民间投资,目前大家的定义并不一致,有的将民间投资范围概括为非国有经济投资中扣除外资和港澳台投资的部分,有的学者认为,应在此基础上剔除股份制经济,还有的学者将民间投资定义为集体经济投资和城乡今人投资,最后一种就是将非国有经济投资视为民间投资。
如果包括股份制经济,民间投资的增长还是比较稳定的,如果剔除股份制经济,则表现为投资意愿不强,如果从非国有投资方面看,其投资增幅低于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出现了下滑。
从影响民间投资增长的因素看,应该讲,2002年推动民间投资增长还是存在不少有利因素的,主要有:一是政策环境会进一步改善,投融资制度将进一步改革,有关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将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金融支持、服务也会有所改善;二是制度环境更加完善。在“十五”计划纲要草案讨论时,将原来的“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原则上都允许内资进入”的说法,经过讨论,改变为“内资均可进入”,为民间投资的增长创造了条件;三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民营经济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实力。
总的说来,2002年民间投资有进一步向好的趋势,但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制度环境的变化,投资者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加上市场环境、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因此估计2002年民间投资增长不大可能会出现跳跃式发展,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仍处配角角色。
3、外商直接投资会增加多少
就短期经济发展而言,利用外资增长的直接效应就是带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内配套投资。根据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1993年一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对国内配套投资的贡献为0.612,即利用外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国内配套投资增长0.612个百分点,这也是2001年以来在政府投资力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出现高增幅的原因之一。除了直接效应外,利用外资还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技术进步的提高加速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有关专家利用模型测算,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GDP增长的综合弹性比为0.121,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弹性比为0.262。按照综合效应计算, 20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9.7%的增速中,大约有2.7个百分点来自于利用外资的贡献,可见利用外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200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高低将受利用外资多少的影响。
分析2002年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势,在“9·11”事件发生之后,由于投资方对美国和其欧洲及日本伙伴再次遭到恐怖分子袭击的担忧,出于安全性的考虑,肯定会加速资金的避险转移。综观世界,拉美、俄国、东南亚都在危机的边缘甚至已经陷入危机之中,只有中国一枝独秀。尽管他们对中国潜在的危机有认识,但只要中国能保持政、治稳定,政府对经济的强刺激,以及经济增长的较高速度,国际资本就可能大规模流向中国,这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实体经济的招商引资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可以讲,2002年我国利用外资形势是比较好的。但我们也不能过分乐观。因为国际资金流动大格局发生大的变动的可能性并不很大。同时,近年来的国际资本流动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对比我国利用外资的现实情况,我国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由于体制、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加之一些文化传统等交流方面的障碍,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在引资过程中由于恶性竞争而出现的不透明措施等。所以,尽管外商投资会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但继续大幅攀升的可能性不太大。
四、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分析
上面我们分析了对200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走势影响比较大的几个因素;从中大致可以看出,200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保持平稳态势的可能性比较大,当然,如果政府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力度有比较大的变化(加大)的话,则有望保持稳中有升态势。除了上述对投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
从有利方面看,主要有:一是在建建设国债项目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1998年以来用国债资金安排的24000亿元投资总规模,预计到年底可累计完成19300亿元,为确保这批国债项目在2002年年底基本建成投产,2002年必须在完成4000亿元左右的投资。同时,为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西部大开发以及促进城镇就业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也需要国家增加对这些方面建设项目的支持。因此,2002年会保持必要的国债投入力度,对投资增长形成拉动。二是2001年新开工项目较多,计划总投资增幅较高。2001年8月底,全国新开工项目51255个,比2000年同期增加2405个,计划总投资10382,16亿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50.1%,为2002年投资增长储备了一批项目。三是北京申奥成功和中国加入WTO。申奥成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北京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其它相关方面的投入来说,在近5年中大致需要2800亿。同时,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也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外资会大量看好中国,另一方面我们申办奥运会以后,必然要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创造一个跟奥运会相适应的环境,所以奥运会申办成功以后,对中国来说会有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投资的增长。另外,中国加入WTO后,也将改变投资者的预期,为投资增长注入活力。四是南水北调、西气东送等重大工程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五是国家计委将简政放权,取消五大类投资项目审批,对其他不应继续审批的事项,将抓紧与有关部门协调,尽快取消。取消的五类审批事项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需要中央投资的农林水利项目;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的社会事业项目;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商贸设施项目。同时对于保留审批的项目,国家计委也提出了简化程序的办法。对中央不出资的项目,只审批项目建议书;中央部分出资的项目,重点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央全额或大部分出资的项目,要进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工报告的审批,个别重大项目,还要审批初步设计,并进行竣工验收。同时,国家计委规定了严格的办理时限。有关部门领导称,宏观调控部门要做到少管微观,多管宏观,少抓事前的行政审批,多抓事后的监督检查,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把行政审批减少到最低限度。投资制度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无疑将促进投资的增长。
从不利方面看,主要有:一是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者自我约束机制进一步加强,全社会投资增长将进入一个理性发展时期,不会出现突然的爆发性增长。二是随着连续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大家容易找的且愿意投资的公共项目也不像前几年那么多了,项目储备并不十分充足,2001年施工项目的减少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问题。三是企业效益尽管有所好转,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企业投资能力在背负历史包袱的情况下也并不强。
应该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投资规模是否合理、适度,是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个重要因素。适度的投资规模是实现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投资效益的前提条件。从影响投资增长的要素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或说国民收入总水平,—方面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储蓄水平的提高产生对投资需求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产生了对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二是资本的预期收益率。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考虑更多的是收益的相对量或收益率,而不是收益的绝对量。因而资本的预期收益率大小就成为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那些除了国家投资之外的其他赢利性投资活动更是如此。三是资本利息率。利息是投资者支付给货币供应者的一种补偿,如果投资者使用的是借贷资本,则支付的贷款利息是投资成本,如果投资者使用的是自有资本,则损失的利息收入是投资成本(机会成本)。利息率越高,资本的使用成本就越高,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就会下降,反之投资需求则增强。当然,这几个因素特别是国民收入和投资总量不仅当期产生作用,同时其上期也会产生作用。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