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名称: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2002年第三期) |
栏目名称:权威分析 |
日期:2002年03月25日 |
我国城乡居民购买力现状及未来趋势
扩大内需、培育和提高居民购买力,是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之一。购买力问题之所以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因为它能够反映市场的能量和容量,反映内需的大小与潜能,事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影响购买力形成与实现的诸多因素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解决需求不足,除了继续增加投资、扩大出口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而增加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水平。
购买力总体评估
一、城乡居民购买力现状
1、当年形成的购买力中,劳动报酬性收入占主要比重。据2000年的数据,我国当年形成的购买力大约为5.4万亿元,比1999年的4.9万亿元增长10.7%。在当年形成的社会购买力中,居于首位的是城乡居民的劳动报酬性收入,为4.6万亿元,占85.9%,这是形成当年社会购买力来源的重要因素。其次是转移性收入净额,为5451亿元,占10.1%,财产性收入净额为1009亿元,占1.9%,借贷性收入净额为1158亿元,占2.1%。
2、购买力实现程度呈逐年下降趋势。我国城乡居民购买力实现程度80年代初期曾高达90%以上,以后逐年下降,到1999年只有78.1%,但在2000年度,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实现程度有所回升,达到79.4%。2000年城乡居民共实现的购买力为4.3万亿元,其中消费性支出为3.3万亿元,购买生产资料为0.6万亿元,用于购房与建房支出为0.4万亿元。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购买消费品支出为2.4万亿元,用于文化生活服务支出为1万亿元。
3、未实现购买力相对较高。2000年,城乡居民未实观的购买力为1.1万亿元,占当年形成购买力总额的20.6%。其中用于增加储蓄存款4700亿元;用于增加手存现金的141亿元;用于购买债券、股票和投入保险的6471亿元。
未实现的购买力占当年形成的购买力比例,自1990年代以来基本保持在20%左右,这同1970年代的2%左右和1980年代的15%左右相比,新增加的结余购买力比例明显地扩大了。这种情况,一方面表明社会购买力水平提高了,当年形成的社会购买力,不仅能够满足消费的需要,而且还有较多的部分转为增加金融资产;另一方面说明,随着城乡新增人口的增多、社会从业人员的增加,需要相应增加一定数量的储蓄存款和手存现金,同时也相应增加了消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未实现购买力居高不下,表明居民即期需求相对不足。
二、居民购买力变动特征
1、决定居民购买力增长的收入增长速度放慢,且明显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决定于城乡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2001年的6860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0年的2366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5%。但从增速变动看,凡是市场繁荣、需求旺盛的年份,都是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多的年份;反之,居民收入则增长较慢。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减缓主要有两个时期:
一是1989-1990年,经过1987、1988年的市场大抢购后,市场疲软,加上正值我国三年治理整顿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减缓。由于居民收入增加不多,购买力减弱,造成城乡市场出现萎缩,制约了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大大延缓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进程。
二是1997-2000年,由于职工工资总额和农民出售农副产品收入的货币总额增长减缓,居民购买力再度减弱,四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为6.6%、5.1%、7.9%和7.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5%、3.4%、2.2%和1.9%。居民收入增幅不高,直接影响购买力水平的提高,造成居民消费需求减弱,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后劲(见表一)。
2、形成城乡居民购买力的收入来源渠道趋于多样化。城乡居民购买力主要来源于劳动报酬性收入、转移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等几方面,从构成变动情况看,劳动报酬性收入一直是购买力来源的主体,但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其它收入比重则相应提高。
从农村居民看,1990年代前期农村居民劳动报酬收入占总收入的15%左右,近几年由于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增多,收入也不断增加,劳动报酬收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00.4元,占全部现金收入的比重由1990年的20.5%上升到29.4%,提高8.9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在总收入所占的比重由72.2%下降到62.9%。其中出售产品收入的比重由84.9%下降到71.2%,而从二三产业取得的收入比重由23.5%上升到27.9%(见表二)。
从城镇居民的购买力构成看,其来源主体也是劳动报酬性收入,结构也有所变化。家庭中来自国有、集体经济单位职工收入比重明显减少,个体收入比重增加。一是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中,来自国有、集体经济单位职工收入比重为60.4%,比上年减少了9.7个百分点;二是转移性收入继续保持增势。转移性收入继近几年强劲增长后,2000年继续保持惯性增长,由于养老离退休金的按时发放和赡养、赠送收入继续增加,2000年,转移性收入人均1461.7元,所占比重由1992年的16%上升到23.1%;三是财产性收入受1999年利率下调和征收利息税的影响,财产性收入总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增幅略有下降。全年人均财产性收入128.4元,所占比重为2%,与1992年的1.5%基本持平(见表三)。
3、居民购买力来源多渠道,投向分布不均,结余过于庞大。从总体上判断,目前国内消费需求基本平稳、大体正常,居民购买力实现程度程度稳中有升。但由于购买力分布不均,使不同阶层实现购买力程度不同,突出表现为收入高的群体实现程度低,收入低的阶层实现程度高。结果是,一方面低收入阶层有旺盛消费需求但购买力不足,消费潜力难以得到释放;另一方面拥有强盛购买力的高收入群体,其消费需求已基本实现,购买力大量以储蓄和金融资产的形式沉淀下来。这一反差是形成目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购买力未来趋势
一、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将促进购买力水平的提高
政策因素对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实现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今后几年国家将会继续采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购买力水平,扩大消费需求,不断拓展服务性消费领域。国家推动教育消费的力度将会增大,居民用于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也会增加。同时,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这些举措将使居民购买力潜力得到一定释放。因此,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逐渐加大。
二、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将增加居民购买力规模
人口因素是影响居民购买力水平、容量和发展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拥有人口12.7亿人,其中城市人口占36%,农村人口占64%,每年有新增人口1100-1200万人,大约每年增加购买力630-650亿元。据预测,到200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2亿人,2015年达到14.08亿人。因此,新增的购买潜力较大。
我国处于城市化加速期,但城市化水平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42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到2010年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据推算,每年有700-1000万人从农村转到城市,由此增加的年消费需求为230-330亿元。随着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将会出现一个加速增长的时期。因此,今后几年家用电器在农村将进入销售高峰期,农村市场前景十分光明。
三、消费率偏低使消费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消费增长的快慢直接制约增长速度,也影响购买力的实现程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19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与国外一些主要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消费率长期偏低15-20个百分点,属典型的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60%以内的消费率,不仅相对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我国消费市场仍具有较大的购买潜力。如果今后我国能够实行兼顾生产与生活、积累与消费的消费政策,使消费水平与同期GDP保持同步或略高于GDP的增长,不仅会使居民购买力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也会有效地使居民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
四、新的消费周期将使市场发展领域进一步扩大
始于1980年代的第一次消费周期,大约延续了十年左右,其主要标志是以排浪式消费方式在城市普及家电商品,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农村家庭。进入1990年代中期,城镇居民进入消费升级的资金积累期。根据国外经验,从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到轿车、电脑、住房消费需要7-10年积累期。即城镇居民消费从千元级向万元级、10万元级消费发展,农村从百元级向千元级,万元级消费发展。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结余购买力已达到一定水平。据测算,2000年,城市居民家庭户均金融资产已达到60023元,具备一定的购买潜力;农民收入也基本具有购买千元以上商品的消费能力。根据居民的收入状况,居民消费逐步进入新一轮消费周期。这一轮消费周期,将以家电在农村普及,住房、轿车、电脑商品逐步进入城市家庭为主要标志。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将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化、多样化的格局,消费热点在时间与品种上将相对分散。
五、新一轮热潮将不再以潮起潮落的排浪式出现
城镇居民新消费革命持续时间将会更长,农村居民消费也将以渐进方式递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将可能连续5年以上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居民消费将呈多样化趋势。目前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人们的消费观念、方式、内容以及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消费品更新换代节奏加快,消费日益多样化,消费的层次性明显。一般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下降,衣、食支出减少,住、行支出增加。在21世纪最初15年里,基本消费趋势将是持续的消费升级,居民消费总体从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综合各种因素分析,如果保持目前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和力度,国际经济形势不出现大的反复,今后几年我国经济运行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在此大环境下,居民购买力将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消费领域将会拓宽。
表一:城乡居民收入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
年份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增长较快的年份 | 1987 | 11.4 | 9.2 | 16.9 | 1988 | 17.9 | 17.8 | 27.8 | 1991 | 12.6 | 3.2 | 13.7 | 1992 | 19.2 | 10.6 | 17.7 | 1993 | 27.2 | 17.6 | 28.4 | 1994 | 35.6 | 32.5 | 30.5 | 1995 | 22.5 | 29.2 | 26.8 | 1996 | 13.0 | 22.1 | 20.1 | 增长较慢的年份 | 1982 | 7 | 10.0 | 8.9 | 1997 | 6.6 | 8.5 | 10.2 | 1998 | 5.1 | 3.4 | 6.8 | 1999 | 7.9 | 2.2 | 6.8 | 2000 | 7.3 | 1.9 | 9.7 | 2001 | 8.5 | 4.2 | 10.1 |
表二: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变动情况
| 现金收入(元) | 收入构成(%) | 年份 | 2000 | 1990 | 2000 | 1990 | 全年现金收入 | 2381.6 | 666.3 | 100 | 100 | 一、工资性收入 | 700.4 | 136.4 | 29.4 | 20.5 | 二、家庭经营收入 | 1498.8 | 481.2 | 62.9 | 72.2 | #出售产品收入 | 1066.6 | 408.5 | 71.2 | 84.9 | 二三产业收入 | 418.5 | 112.9 | 27.9 | 23.5 | 三、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 182.4 | 48.7 | 7.7 | 7.3 |
表三:城镇居民收入构成变动情况
| 现金收入(元) | 收入构成(%) | 年份 | 2000 | 1992 | 2000 | 1992 | 全年现金收入 | 7870.1 | 2427.5 | 100 | 100 | 一、实际收入 | 6316.8 | 2031.5 | 80.3 | 83.7 | 1、劳动报酬性收入 | 4726.8 | 1671.4 | 74.8 | 82.3 | #国有、集体单位职工收入 | 3812.9 | 1441.4 | 60.4 | 70.1 | 2、财产性收入 | 128.4 | 30.5 | 2.0 | 1.5 | 3、转移性收入 | 1461.7 | 325.6 | 23.1 | 16.0 | 二、借贷收入 | 1553.3 | 395.9 | 19.7 | 16.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