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会员注册
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2001年第十二期)
栏目名称:世经动态
关键字:2001年,世界经济,衰退
日期:2001年12月25日
2001年世界经济:全面衰退
早在今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事件(简称“9·11事件”)之前,世界经济就已经处于衰退的边缘。9·11事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全球消费者消费信心的沉重打击,加速了世界经济衰退。最近一两个月以来,一些国际著名经济预测机构多次下调对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世界经济因为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而更加扑朔迷离。
一、当前世界经济衰退的主要特征
我国经济理论界一般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了负增长,则认为该国出现了经济衰退;如果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同时出现了负增长,则认为整个世界经济进入了衰退。但由于近年来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整体中所占份额的增加,世界经济衰退表现为新的形式,即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负增长,还有部分发达国家出现低速增长,同时也不排除个别国家仍保持较高增长的局面。因此,判断世界经济衰退的标准,就应从以前对部分对象数量上的判断调整为对世界经济整体数量上的判断。从这一角度出发,以摩根斯坦利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2.5%的增长率作为衡量世界经济是否进入衰退的门槛。按这一标准衡量,70年代以来,有三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率低于2.5%,分别是1975年、1981—1982年和1991—1993年,其中1991德国仍保持5%的增长率,日本经济的增长率也为3%。
9·11事件之前,摩根斯坦利和联合国经社事务部对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分别是2.1%和2.4%。9·11事件后,摩根斯坦利和联合国经社事务部将其分别下调为1.8%和1.4%,摩根斯坦利同时不排除今年最低增长率为1.5%,明年为1.25%的可能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秋季的经济展望中虽然没有考虑9·11事件的影响,认为今年的增长率为2.6%,但已比去年秋季下调了1.6个百分点。另一家著名预测机构DRI·WEFA近日预测,今明两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为1.5%和2.1%。从这些预测数据看,当前的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衰退阶段。
这次世界经济衰退,是继70、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和90年代经济衰退后最严重的一次衰退,是源自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深刻负面影响的一次衰退。
1、这次衰退在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地区)几乎同时发生。当前这场衰退,美国首当其冲,摩根斯坦利经济学家9·11事件后预测美国2001—2002年经济增长率为1%,比事件发生前下调了1.1个百分点;日本经济正经历10年来的第四次衰退,今后两年可能连续保持—0.8%的负增长;欧洲经济明显放缓,摩根斯坦利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的预测是1.5%,下调了0.7个百分点;工业国整体,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仅为自1982年以来3.1%平均增长率的1/3。除中国大陆外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也举步维艰。而在10年前,当美国经济经历1991年的衰退时,正值日本和欧洲经济“体面”地增长;1997—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时,美国经济在强劲增长。当前的衰退,虽然各国程度不同,但却是70年代以来全球未曾有过的几乎同时发生的衰退。
2、这次衰退因信息通讯领域的过度投资而产生,是一次以“新经济”为特征的衰退,其中美国经济的衰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90年代以来,以信息通讯技术革命为先导,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兴起了一场技术革命。在这场技术革命中迅速发展起来的,将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和计算机软件结合起来的经济被称之为“新经济”。虽然人们对新经济有不同的认识,但新经济的发展的确成就了美国长达10年的超常繁荣。然而,以2000年4月美国Nasdaq股票市场崩溃为标志,那种企图用虚拟经济代替和超越实体经济的商业模式破灭了,信息通讯领域的技术革命随之进入了整合阶段。信息通讯技术领域的投资出现了全面过剩,新经济呈现出衰退的迹象。进入2001年以来,美国的非居民投资已经从1999年全年的8.2%和2000年的9.9%,下降到第一季度的-0.2%和第二季度的-14.6%。个人消费从2000年第三季度的4.3%持续下降到今年第二季度的2.5%,而进口需求则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持续下降,到今年第二季度已降为-7.7%。显然,美国经济增长已经从“投资拉动型”经“消费拉动型”,转变为当前的投资与消费均不振的状态。
3、这次衰退是与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降相伴产生的,它不是一次V型的调整,而是一次中长期的经济低迷。如果从2000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减速算起,已历时5个季度,至今仍末达到最低点。在这次衰退前,美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唯一发动机,日本和西欧经济则鲜有起色。美国经济的衰退,正是建立在长期以来对新经济的良好预期基础上,形成了过度投资、过度贷款、过度消费型的经济结构,当预期发生逆转,它所产生的问题需要逐渐消化。美国前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在比较了10年来美国的新经济与战前的新技术革命后认为,战前因新技术的出现而导致过度繁荣和过度投资的因素近年来仍然存在,并认为超常期的繁荣可能预示着超长期的萧条。而微观经济的盈利能力下降,则说明衰退程度在加深,调整过程将更长。按照美国经济分析局最新公布的数字,一万家在美国的外国子公司在2000年利润率达到21%的高水平之后,2001年第二季度的收入仅为110亿美元,比第一季度减少了10%,比2000年同期下降40%,是1999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由于加拿大、日本和德国在美国的子公司多从事电信、金融服务和电信设备制造业,因此利润下降最为明显。前两个季度,加拿大的子公司分别亏损14亿和23亿美元,日本子公司第二季度的利润是10亿美元,比第一季度减少了43%。德国子公司第一、第二季度亏损额分别为700万美元和5.1亿美元。而9·11事件对全球航空业、保险业、旅游业,乃至零售业的打击将使这些行业处于深度衰退中。
4、这次衰退伴随着物价下降,是一场带有通货紧缩性质的衰退。由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主要是受供给的冲击引起的。石油价格暴涨引发了成本拉动性的通货膨胀,成为后来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但这次衰退主要是受总需求的冲击引起的,尽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增加了货币供给量,但只要石油价格基本稳定,物价不仅不会上涨,相反,由于实际产出低于潜在水平,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以及全球股市在过去一年来的严重缩水,其产生的逆财富效应将引起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行为的极度缩减。此外,网络公司的大量破产和失业率的急剧上升也会导致物价水平的进一步下降。据统计,美日欧股市市值从2000年股市高涨时的29.2万亿美元,锐减至今年9月底的19.2万亿美元(相当于蒸发掉了全球GDP的1/3)。美林证券经济学家预测以消费价格指数(CPI)计算的OECD国家今年的通胀率将为2.2%,明年会进一步降低。
为了应对经济衰退,早在9·11事件之前美日欧等主要发达国家就采取了多项干预措施。9·11事件后,这些国家特别注意国家间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进行联合干预。其中美国采取暂时终止股票交易,允许回购本公司的股票,对航空业进行补贴,以及连续降息等多项反衰退的措施。特别是美联储今年连续9次下调了联邦基金利率,从2000年底的6.5%下调到2.5%。特别是在9·11事件爆发后的20天时间里联邦基金利率就下调了1个百分点。连同欧洲央行近日的利率下调,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平均实际利率已经降至7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同时,美国大规模的财政扩张政策正陆续出台。据报道,将有包括额外支出和减税在内的1500亿美元开支(约占GDP的1.5%)列入到2002年的预算之中。目前美国国会已经批准了一项
400亿美元的紧急开支计划,并同意将布什政府提出的250亿美元列入预算。布什政府还在说服国会提供600亿到700亿美元的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此外,700亿美元的减税方案已经列入到2002年的计划中,其中的近200亿美元是2001年附加的减税方案。
二、衰退透视出当前世界经济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这次世界经济衰退,是由经济运行过程中内部因素导致的衰退,在9·11事件之前并不存在严重的外部冲击。对这次衰退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当前世界经济中存在的一些主要矛盾和问题是衰退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1、现有的国际分工体系难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大减弱了新经济的波及效应。
在当前以美日欧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中,欧洲经济由于与外界的联系较弱,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分工体系。在东亚地区,以日本为头雁的“雁阵模式”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已经不复存在,东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直接参与到了以美国为主体的分工体系中,成为美国信息通讯产品的制造基地。
由于欧洲多年来致力于货币联盟的建立和结构性调整,经济一直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日本经济长期衰退,产业结构并末得到有效升级,传统制造业仍占出口较大的比重。因此,新经济并末在这两大地区得到应有的发展。源于美国的新经济在失去了这两大经济体的参与后,并末导致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只是在美国与东亚地区之间形成了研究开发与生产的分工。无论从参与国家的数量还是参与深度看,这种分工都远远落后于历次产业革命形成的分工。
对比二战以后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我们发现信息通讯技术之所以没有篷勃地展开,主要原因就是在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上做得不够。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新经济兴起的国家,传统产业已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又缺少将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的人力和资本;另一方面,日本和欧洲没有真正参与到新经济的分工体系中。无论就历史还是现实而言,美国和英国是引发历次产业革命中的技术革命的发源地,德国、日本和法国则是使这些技术革命得以不断延续,新的发明不断涌现的二传手。新经济缺少了德国、日本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参与,产业分工的链条从中间断开,使得信息通信技术革命的潜力远未得到开发,波及效应大打折扣,新经济过早地进入了衰退期。
2、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发展加剧了全球化中收益分配的不均衡,并导致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
全球化是过去10年来世界经济最明显的特征。但全球化的成就仅表现为跨国境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和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上。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增加,加强了全球生产和消费的链条;跨国公司跨国境活动的扩张,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这其中,信息通讯技术成为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因素,使跨国境联系更便捷,成本更低。全球贸易从1990年占全球GDP的18%增长到2000年的约26%,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在过去十年也几乎增长了两倍。但另一方面,全球化中的收益分配是不均衡的。富国与穷国间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按照IMF的研究,世界最富裕的25%的人口在过去一个世纪人均GDP增长了6倍,相比之下,世界最贫穷的25%的人口收入增长不到其一半。此外,信息技术时代,这种差距因“数字化鸿沟”而加速恶化。
从世界范围看,美国的10年超常繁荣与第三世界贫困化的矛盾日趋严重。美国周边国家、最贫困国家,以及支持贫困国家的集团认为,美国只是建立了本国单方面可以获得利益的体系。正是美国单方面的富有导致周边国家和最贫困国家进一步疲蔽和边缘化。1997年至
1998年的亚洲危机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非政府组织掀起的反全球化运动即是这一矛盾的反映。
反全球化运动不仅限于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内部,由于不同行业的比较优势不同,处于比较劣势行业的工会组织也是反全球化运动的有力支持者。
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表明,经济全球化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由于收益分配的失衡,导致世界财富和市场向少数发达国家集中,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增强,破坏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和地缘政治方面的矛盾加剧,成为恐怖主义行动的口实。从9·11事件可以看出,恐怖主义经常运用多种方式从事恐怖活动。当前,不仅在现实世界存在恐怖主义,在虚拟世界中也存在诸如计算机病毒这样的网络恐怖主义,以及利用现代化的交易工具操纵国际短期资本的金融恐怖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防范恐怖主义,就是在支付经济全球化的成本。
3、传统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与大多数国家消费能力不足的矛盾继续存在,抑制了世界经济较快的增长。
冷战结束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上升到突出地位。发达国家的产业外移与发展中国家向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转向的速度明显加快。不仅亚洲国家在积极扩充生产能力,东欧和拉美国家也在加快步伐。到90年代后半期,全球不仅传统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包括新兴电子通信产品都出现过剩,市场狭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各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趋同,竞争异常激烈。同时,.由于日本和西欧两个经济发达地区,从传统产业向信息产业升级的进展并不顺利,为了维持国内就业和缓解结构调整产生的冲击,仍在加大传统产业产品的出口,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在争夺有限的市场。
另一方面,除美国以外的大数多国家消费能力不足制约着市场的扩大,使生产商不断降低成本、压低价格。其中日本和西欧经济的长期低迷制约了消费能力的增长;而东亚和拉美国家因金融危机的影响,财富大幅度缩水,消费趋于减少;转轨国家虽然近年来消费能力有所上升,但相对其生产能力的上升仍较缓慢。因此,只有美国这唯一一个全球巨大的消费品和信息技术产品市场。美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巨额的贸易逆差支持了全球大多数国家产品的出口,形成了世界经济只有美国一个发动机的局面。
反观战后50—60年代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期,当时不仅是各大洲内部需求旺盛时期,也是西欧、北美和大洋洲大部分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时期。生活水平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大量新的耐用消费品迅速成为这些国家消费模式的主导产品。在收入水平不允许马上购买这些商品的情况下,较大程度的就业保障提高了靠贷款生活的吸引力,使人们能够更加迅速地添置这些重要商品。而现在,不仅社会保障和消费信贷等制度创新对消费的刺激作用递减,而且原有的耐用消费品基本饱和,信息通讯技术截至目前还没有产生足以开创一个消费时代的产品,即使存在一定的迹象,但高昂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快速的更新周期大大限制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4、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软化”与虚拟经济的繁荣,加速了经济泡沫的形成,并成为泡沫经济产生的重要根源。
随着发达国家传统产业的外移,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其主要标志是制造业占三次产业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服务业明显上升。工业国作为一个整体,制造业占产出的比例从1980年的25%降至1998年的19%,其中美国从1980年的22%降至1998年的18%。另一方面,服务业占产出的比例持续增长,其中美国最高,1998年已经达到71%。伴随服务业产出比重的上升,发达国家出现了产业结构“软化”的现象。
在服务业的发展中,金融服务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过去10年间,金融业在美国GDP中所占的比例从1990年的35%提高到2001年的50%左右。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外移为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存在创造了条件,而发达的金融市场和交易工具的创新使虚拟经济的繁荣成为可能。最后因风险投资的大规模参与和退出使虚拟经济的泡沫处于高涨和破灭的变换之中。正是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美国Nasdaq市场先后经历了由IT泡沫形成、高涨并引发消费泡沫高涨,最后到崩溃的全过程。
经济泡沫不同于泡沫经济。发展中国家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虽然也会产生泡沫,但由于实体经济所占的比重较大,资本市场与外部隔离,经济泡沫一般只发生的局部,不会形成泡沫经济,当然亚洲金融危机是个例外。但发达国家则完全不同,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造成的长期影响和美国2000午Nasdaq泡沫崩溃导致的经济衰退就充分说明了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灾害。
三、2001年世界经济展望
IMF:2002年世界经济依然低速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均为2.4%,大大低于去年的4.7%。这将是自1993年以来世界经济的最低增幅。
基金组织在2001年10月份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曾预计,200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2.6%,2002年增长3.5%。但当时的预测并没有将“9·11”恐怖袭击事件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这一因素考虑进去。11月中旬,基金组织根据“9·11”以后的新情况大幅度下调了世界经济增长预测。18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增刊又对上月的预测做了一些修正。
报告说,“9·11”事件使得原本已经十分困难的世界经济形势更加恶化,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变得更加暗淡。基金组织因而大幅度下调了2002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测。
报告指出,目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几乎所有地区的经济出现了20年来最严重的同步下滑的情况。根据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0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2002年将下降到0.7%。2001年欧盟经济增长率为1.7%,2002年放慢到1.3%。日本经济2001年将下滑0.4%,2002年将再下滑1%。
基金组织预计发展中国家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和4.4%,低于10月份预计的4.4%和5.3%。该组织将今明两年亚洲的经济增长率从原先预计的5.8%和6.1%均下调到了5.6%,将非洲今明两年的增长率从3.8%和4.4%均下调到了3.5%,将拉丁美洲的增长率从1.7%和3.6%下调到了1%和1.7%。但基金组织对中国经济依然持乐观态度,预计2001年的增长率将达7.3%,2002年为6.8%。
总体来看,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持相当谨慎的观点。报告说,虽然有理由可以预计2002年世界经济将开始复苏,但这一前景仍是很不确定的,经济形势继续恶化的可能性仍相当大。因此,各国决策者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尽最大努力来支持经济复苏,以及减轻世界经济进一步下滑可能带来的危险。
报告认为,有利于2002年世界经济复苏的因素包括以下4个方面:第一,各国政府在“9·11”事件后迅速采取行动刺激经济活动。这些措施与此前已经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一起,将有力地支持2002年的经济活动。第二,原油价格已经大幅下跌,虽然这对产油国不利,但将有助于支持全球经济活动。第三,公司削减库存的工作将完成,这将有助于刺激需求。第四,许多国家近年来经济的基本面得到了加强,如降低了通货膨胀率、财政状况普遍得到改善以及实现了向更灵活的汇率机制的转变等,这给政府采取政策行动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提高了抗冲击的能力。
但报告强调,目前世界经济仍面临着严重的危险。美国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以及经济活动的恢复速度可能比目前预期的要慢。如果经济形势继续恶化,投资者继续将资金转向更安全的地区,将使新兴市场经济融资难度增加。世界经济存在的失衡,如美国的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和其它地区的巨额顺差、过高的美元汇率以及按历史标准衡量仍属过高的股票市值等,仍是危险的重要根源。经济增长继续放慢和投资者规避风险将增加公司和金融部门的压力。
因此,基金组织呼吁国际社会采取协调的政策行动,特别是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发动机的工业发达国家必须采取刺激需求的经济政策。
摩根士丹利:全球经济将出现U型走势
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近日发表了题为“展望2003——即将到来的全球U型经济形势”的全球经济形势展望报告,认为世界经济正走上缓慢复苏之路。2003年世界GDP增长率将会达到4.0%,美国达3.6%,欧洲将从其“技术萧条”中复苏,达到3.2%的增长率,日本经济在连续两年的衰退之后,将有1.0%的增长。亚洲(除日本之外)将率先达到预计的5.9%的增长率,拉美及新兴欧洲国家有望适度增长。
报告认为,目前的全球性经济萧条将在2002年年中之前走到尽头,全球性经济将呈现U型走势,从2003年开始,全球GDP的增长将达到4.0%。但参照过去30年全球3.7%的增长趋势,并与1975年和1982年的两次全球性萧条的后果相比,这次复苏缺乏活力。上两次复苏的初期,全球GDP增长达到大约5%。
报告指出,美国在扭转全球萧条中起决定性作用。据摩根士丹利推算,20世纪的最后五年,美国经济增长拉动了世界GDP约40%的累积增长。2003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达3.6%,这同过去的V型复苏中第一年实际GDP增长通常达到7%形成鲜明的对比。考虑到全球经济形势、国内突出的超额生产能力、日益凸显的家庭负债,以及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等问题,美国经济发展动力并不能持久,但足以启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由于全球贸易占全球GDP增长的24%,随着全球贸易平均收益由2001至2002年间的1%(历史最低记录之一)反弹到2003年的6.3%,全球贸易显著扩张及循环上升将推动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复苏,经济易受贸易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将首先从中获益。2003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率将达5.1%,除日本之外的亚洲有望在2001至2002年实现4.1%的增长率之后,率先达到5.9%。受改革驱动,中国将重新达到8%的增长率,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长将达5.9%的反弹。拉丁美洲会有3.7%的反弹,巴西和墨西哥将会有适度的周期性反弹,危机重重的阿根廷有望走出3年的萧条。新兴欧洲国家在经过两年平均增长率为2.5%之后,2003年的增长率将达到4.3%。
对于美国以外的工业国家,增长将继续减速。欧洲有望从其“技术萧条”中复苏,2003年增长率将达到3.2%,公司投资支出成为复苏的主要动力。日本经济也将会有微弱反弹,2001至2002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0.75%,预计2003年能有1.0%的增长。日本经济的复苏很大程度得益于改革和日益好转的全球贸易。
报告还认为,全球经济的U型走势将使全世界保持低通货膨胀率。工业国家日用品价格指数在2003年将上涨1.9%,比2000至2001年间2.4%的平均通货膨胀率降低了0.5个百分点。全球GDP的U型复苏将使供求平衡仍然倾向于通货紧缩,世界上主要的中央银行可能继续倾向于货币积累而不是反通货膨胀。
报告同时指出,在2003年的全球经济U型走势中,世界经济仍然存在走下坡路的风险。第一,美国缺乏潜在政策牵引。美国从后泡沫经济中跃起是很困难的事情,受过剩影响,资本支出不可能给美国带来复苏。由于全球全面衰退,美元持续坚挺,出口不会带来复苏,而住宅建筑的回弹(这一行业在萧条中处于高涨周期)作用有限。第二,全球U型经济环境中的发展中国家可能遇到风险。大部分国家改革滞后、国内需求疲软,使得这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和国外资源上非常依赖于工业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受工业国家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整体经济的下滑。同时,地缘政治风险及发生美元危机的可能性也使人不安,一个呈U型走势的世界经济,可能缺乏防止陷入周期性危机的免疫力。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