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会员注册 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2001年第十二期)
栏目名称:权威分析
关键字:内需,出口
日期:2001年12月25日

内需还可更大扩张


  今年9月,是一个异常变动的月份。在此之前的8个月里,出口增速一路下滑,从2月份的29.9%下降到8月份的0.9%,而国内需求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连连上升,国有经济及其它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从2月份的16.7%上升到8月份的18.9%。9月份,出口和内需同时出现相反变化,出口增速从下滑转变为上爬,比8月份上升3.5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从加速转变为减慢,比8月份下降0.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正数转变为负数,从1%变为-0.1%。9月至11月,这种变化进一步加强,出口增速从4.4%上升到8.4%,投资增速从18.2%下降到16.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0.1%下降到-0.3%。9月份之后,世界经济衰退趋势加重,为何中国出口增速不降反升,为何内需会出现与出口相反的变化?
  9月份以后,中国出口增速反弹,与7、8月份强劲出台的扩大出口政策有关。上半年,出口急剧下滑,出口问题受到极度重视,“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多种政策措施相继出台。7月初,纱、布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5%提高到17%,在出口退税率无法再提高的情况下,要求提高效率尽快退税。8月初,中央银行等部门出台政策,允许商业银行向出口企业发放以出口退税应收款为抵押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地方政府对出口企业安排专项贷款、提供一定的贷款贴息、给予出口信用保险资助、对完成出口任务许以奖励等。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出口经营权扩大,出口经营活力增强。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千方百计”式的办法,不是机制性激励,而是政策性补贴或行政性措施,采用过去旧体制惯用的行政组织措施,如层层开动员会,下达出口指标,对某些企业给予吃偏饭的特殊支持,等等。这些做法也可以取得增大出口的突击性效果,但造成机制扭曲及效果虚假。11月份,中国出口在世界经济剧烈下跌的环境中急速上升,创5月份出口下滑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达到8.4%。但是,这种以政策的硬性支持而强行加速的出口增长,很大部分是靠加入WTO之前加紧抢用行将取消的出口补贴而形成,存在着扭曲和虚假。
  9月份以后,投资增速由升转降。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速度9、10、11月为18.2%、17.4%和16.3%,分别比上月累计增长速度减慢0.7、0.8、1.1个百分点。1-11月与1-8月比,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速度总共减慢2.6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减慢1.3个百分点,更新改造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减慢6.4和2.4个百分点,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投资减慢幅度较大。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上月的1%变为-0.1%,自去年5月份价格指数由负转正16个月以来,价格指数首次由正数退回到负数。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因假日消费热而略有回升,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再次退回到-0.3%。工业品价格指数4月份由上升转变为下降,到10月份下降到-3.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6月份由正转负,到11月份下降幅度扩大到-0.7%。工业品价格中,与内需密切相关的生活资料价格指数几年来一直处于负数,下降态势始终没有缓解。生产资料价格去年3月份以后由下降转变为上升,主要是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及煤炭等产品出口拉升,今年下半年以来生产资料价格变为下降,下降幅度逐月扩大,部分是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及出口下滑所致,更大程度上与投资减速有关。38个工业行业中,价格水平下降的行业由6月份的24个增加到10月份的28个。到11月份,工业品价格指数已经连续下降8个月,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下降6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第二个月份的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是最终需求减弱、通货紧缩压力增大的集中表现。通货紧缩重新出现并快速加重的变化情况表明,在外部需求减弱的冲击下,内需没能对宏观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持,甚至可能由于外部冲击的关联影响或国内经济的自身问题,内需开始出现由升转降的变化。
  内需减弱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要比外需冲击强得多。9月份以前,出口大幅度下滑,影响工业增长速度从较高的12%下降到较低的8%,但没有引致市场价格的下降。9月份以后,投资增长速度下降,到11月份降幅扩大,影响工业增长速度下降到7.9%,造成2000年以来正常增长月度首次下降到8%以下。内需减弱导致价格下降,给经济运行带来通货紧缩螺旋下降的机制性损害。投资减速引发工业品价格指数下降,随后扩及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继而可能再次出现企业收益下滑、居民收入减少及消费需求减弱的连锁紧缩效应。
  内需的减弱没有得到像出口下滑那样的政策重视。7、8月份以来,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政策措施,对出口企业提供了强劲贷款支持,不少出口企业比较容易地获得了新增贴息贷款。据调查,一些地方的出口指标不计效益地强行完成,贷款由政府安排而使企业免去了还贷压力,致使大批贷款成为新的坏账。用于出口的贷款量增大及其使用效率的下降,对国内内需型企业贷款形成挤压。不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看好国内市场扩展机会,投资欲望旺盛,但其贷款需求受到来自银行的严苛限制或行政性排斥,致使内需型企业难以实现扩展国内市场创造国内需求的投资扩张。出口企业贷款效益及还款信度下降,在此情况下,银行加大对贷款的风险监控。7月份以后,各地银行贷款加强控制,造成贷款及货币量的全面收缩。金融机构贷款增速从6月份的13.7%下降到7月份的13.2%,到11月下降到10.9%,广义货币M2增速从上个月的14.3%下降到13.5%,到10月和11月,M2增速进一步下降到12.9%和13.2%。狭义货币M1增速从6月份的14.9%下降到7月份的11.9%,到11月下降到11.4%。货币增长速度下降主要是银行贷款收缩性下降所引起,而贷款增速下降主要与银行对企业贷款的控制有关。贷款的过度控制造成货币量增速的过度下降,大幅度低于年初预定目标,M1低了3-4个百分点,M2按可比口径计算低了2-3个百分点。贷款及货币增速减慢,主要是对内需型企业贷款及内需型货币需求的加强控制,对内需扩大形成不利影响。目前宏观经济出现全面放缓,除了出口没有根本好转之外,投资减退、增长下滑,更重要的变化是价格由上升转变为下降,通货紧缩趋于加重。内需减弱的种种变化,都与贷款与货币收缩有关。
  货币政策应当根据内需减弱的新情况作出调整。在出口主要因外需衰减而下滑的情况下,减少对出口产品过度的低效率的贷款支持;在价格指数由升变降、通货紧缩趋于加重的情况下,适当放宽通货膨胀的价格警戒线,使贷款与货币供应量获得较大幅度的增长;在企业看好国内市场机会振起自主投资的信心时,宏观政策应当给以积极的,符合市场原则的贷款需求应当得到鼓励,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所受到的贷款歧视应当撤消。在不存在通货膨胀威胁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有着较大的放松空间,货币政策可以有所作为,较大幅度地增大贷款及货币量,对扩大内需提供有效的支持。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