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会员注册
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2001年第十一期)
栏目名称:权威分析
关键字:投资
日期:2001年11月25日
国家计委投资所:当前投资形势分析
一、基本状况
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平稳增长的势头。1—8月份,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9%。与同期相比,国有投资增速已连续3年上升,由1999年低谷时期的8.1%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
国有投资各类资金来源均较快增长。决定投资资金来源增幅上升较快的主要因素是利用外资增速回升和自筹投资大幅增长。1—8月份,在国有投资资金来源中,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3.3%,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7.1%,这表明2001年我国利用外资形势明显改观。1—8月份,国有单位自筹投资同比增长27.9%,其中企业投资增长很快,增幅达到35.6%。国家预算内投资增速下降以及自筹投资增幅上升给投资领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即起码在国有经济范围内,中央政府直接投资的影响力在下降,而地方政府及企业部门投资的力度在加大。
第三产业是国有投资的基本增长点。
近年来国有单位农业投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投入的不断增加。而这种政府投资不断增加的局面是不可能长期延续的。1—8月份,国有单位第三产业投资增长了23.8%,高于2000年同期10个百分点,高于全部投资增速5个百分点。其中,邮电通信业投资增长38%,房地产业投资增长了32%,科技服务业投资增长了42.3%。
西部地区投资领先增长。1—8月份,西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26.8%,分别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9个和6个百分点。但是,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更依赖于国有投资,更依赖于中央政府的国债投资。
新开工项目继续增加。1—8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50.1%。新开工项目增加多少是判断未来投资增长的重要指标。从1—8月份的新开工项目增加情况看,尽管项目数增加不多,但新开工项目投资额却大幅增加,表明新开工项目规模有较大增长。
二、未来趋势
当前促进投资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从短期考虑,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促进投资扩张将有利于闲置资源的利用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从长期考虑,经济增长则要依靠资本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因此,长期经济增长就取决于投资的增加。国际经验表明,投资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只有高储蓄及高投资才会带来较长时期的经济高增长。
投资快速增长不能长期依赖发行建设国债。目前我国国债负担水平不高,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显性债务负担率低于15%,加上隐性及或有债务负担率低于40%。但是,国债的扩张仍需十分强调政策的实际效应,以免给后代造成过度的债务负担。四年多的国债投资扩张带来了诸多问题:各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投资对国债的依赖性显著增强;各地对国债投资形成了缺乏预算约束的无底洞;国债投资过度集中于交通及通信等基础设施;国债投资尽管直接拉动银行信贷和地方资金的同步增加,但是,并未真正带来民间资本的实质性增长。
应更大限度地发挥国债扩张对民间经济的带动作用。2001年上半年,国有及其他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投资分别累计增长17.9%、8.7%和6.5%。集体经济、个体经济投资增幅与2000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而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累计增幅则高于2000年同期5.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2001年以来的投资回升主要发生在国有经济及股份制经济形式之中,而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并无实质性的变化。
为了更大限度发挥国债扩张对民间经济的带动作用,国债政策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其一,增大国债用于技术改造贴息的比例,取消技改贴息的所有制界限,引导民营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其二,开放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通过财政贴息、参股或担保等方式,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必须建立适应民营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体系。从融资特征看,目前,我国民营经济稳定的融资机制并未形成,民营经济的融资结构比较单调,贷款融资并未发展为主要的融资形式,单纯依靠自筹资金的融资局面并未改观。与国有经济相比,民营经济资金来源在全社会资金来源中所占份额处于劣势。民营经济的绝大多数行业强烈依赖企业自筹资金。民营经济融资活动表现出显著的市场化倾向,经济越发达地区,民营经济融资能力越强,融资可能性也越大,而经济落后地区则民营经济融资能力相对较弱,融资的机会也较少。针对民营经济的融资特点,必须根据民营经济融资的行业及地区特点的不同,确立政府关注和扶持的重点,例如对民营弱势行业或弱势地区,财政融资理应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作用。
以上分析表明,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但是,投资增幅的高低仍然取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整以及民营投资环境的改善。预计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将达10—12%,其中,国有经济投资增长15%左右,民营经济投资增长9—10%左右,外资经济投资增长12—13%。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