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2001年第一期)
栏目名称:权威观点
关键字:中国经济 全球化
日期:2001年01月25日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经济前景光明,危机四伏


  中国顺利地渡过了亚洲金融危机,连续三年的财政扩张和降低利率的政策,使中国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稳定的汇率并获得强劲增长。2000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GDP增长了8.2%。2000年全年的GDP增长预计将达约8%。随着政府扶贫政策的实施,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不断取得可喜的进步。然而,由于中国仍约有2.3亿人(占人口的18.5%)生活在每日一美元生活标准以下,约有6.7亿人生活在每日两美元的生活标准之下,所以中国的反贫困的斗争还远未结束。内陆省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贫困率较高。城市失业和贫困问题又成为新的挑战。
  受亚洲危机余波的影响,中国出口曾经急剧下降。然而,自1999年年中开始,中国的出口出现了显著的增长。随着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的经济复苏以及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中国的出口将会持续增长。当然其速度可能会比2000年的33.1%罕见高值略低。国内消费增长速度在几年的持续下滑之后,2000年有所改善,这将抵消公共投资的不足。在目前的情况下,持续的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不一定会造成通货膨胀。在今后的三年中财政政策较为平稳,货币政策将继续为扩张性的。特别是还将维持低利率。总之,2001-2003年的宏观经济前景是乐观的:GDP年增长在7-7.5%范围内;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3%范围内;并且尽管经常帐户下的盈余日渐减少,国际收支平衡应不会发生问题。
  由于全球化的趋势,任何预料之外的外部动荡(例如美国经济的硬着陆,另一轮的亚洲金融危机,或者是2000年后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持续增长)都将对中国的出口、引入外资和经济增长带来不利的影响。未来几年内我们应该防止出现如下的问题:(1)财政形势,以及(2)过大的国企改革的社会成本。
  以国际标准计算,中国的财政赤字仅占GDP的4%。然而,这一数字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财政方面的问题。没有反映在官方财政赤字中的潜在的财政负担有:(1)养老金的缺口和(2)政府建立与维持社会保险体系的开支,以及(3)冲销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解决银行与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的开支。考虑以上因素后,中国的实际财政状况将比官方的数字差得多,并将给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带来潜在的威胁。
  由于国企的减员增效和农民剩余劳动力的进城,近几年的城市失业率和城市贫困的问题正在加剧。官方公布的城市失业率(3.1%)仅包含了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失业登记的职工。并未包括下岗工人(即失去工作但仍和原企业保持有法定的关系,并领取原工资和津贴的一部分)。考虑以上因素后,估计城市失业率高达8%。国有企业约有三千万至三千五百万的剩余工人,其中近一半已经在近几年中下岗。今后的几年里将有更多的人下岗。为使众多的下岗工人免受贫困,必须尽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该把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成本控制在社会可承担的范围之内。否则经济的发展就不稳定,甚至会削弱人们对政府改革的支持。正是认识到这种迫切性,中国政府最近建立了一个高层次的领导小组来研究制定社会保障体系的各种方案,包括建立一个社保基金来支持在社保体系改造时的开支。
  从中期来看,仍有很多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要完成,例如金融和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促进私有企业发展等等。此外,政府还要重点考虑:(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改革,及(2)促进西部贫困省份的发展。
  2000年底或2001年年初,中国将成为WTO成员国。从长远来看,加盟WTO和降低关税、保障贸易和投资自由以及开放国内部门,将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研究显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长期收益将等同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2%,然而,在最初的几年里,挑战将来自于农业、交通、银行业、保险和电讯业等部门。
  在过去二十年的高速经济成长中,地区发展与生活水平极不平衡。中国西部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值的三分之二,为东部沿海地区的三分之一。这种地区差异也体现在其它社会发展指标上,例如贫困的比例、基础教育的入学率、健康保护设施、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第十个五年计划将形成开发西部贫困地区的整体战略。促进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进步、改进自然资源管理为核心。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吸引私人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基础设施的发展必须以社会基础设施,特别是健康和教育,以及自然资源管理的投资为补充。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