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2001年第一期)
栏目名称:形势判断
关键字:经济走势 环境 预测 政策取向
日期:2001年01月25日

2001年我国经济走势展望与政策建议


  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国内国际环境
  2001年是新世纪的开端,是我国实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的起步之年,我国将进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做好2001年的经济工作,保证“十五计划”和第三步现代化战略有一个良好的开局,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持2001年经济适度快速增长有许多有利条件: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出现重要转机,基本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止降回升,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有所缓解,物价指数止跌企稳,企业经营效益明显改善,国内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预期转好;当前我国主要产品潜在供给能力较大,物价水平、利率水平都处于历史低位,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有较大空间,2001年我国将加入WTO,这标志着我国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不仅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可能在当年就体现出对促进我国外贸出口的短期效应,并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外资对中国经济的预期,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外国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进入中国。从外资协议金额变动趋势看,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有望回升到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我国企业正在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以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出口,将大大拓展我国经济对外发展的空间。
  当然,也应看到,2001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促成2000年经济回升的政策性、外部性、短期性因素在新的一年中存在新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从政策性因素看,促进外贸出口的重要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率已经没有多大新的空间;促进消费的重要政策——延长节假日、调整工资、征收利息税、储蓄实名制等政策效果将会递减;促进投资的重要政策——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技改投资财政贴息已经实施,国债投资每年基数逐步提高,即使保持一年1500亿元的国债投资规模,对投资新增额的贡献也将是减弱的。因此,宏观经济调节的短期政策因素在2001年的刺激力度很难超过上一年。
  从外部因素看,2000年世界经济整体形势趋好,美国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欧洲经济增长加快、亚洲复苏势头强劲、拉美及中东欧地区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也有所改善。但这一势头在2001年将有所减弱,原因是世界经济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美国经济已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放慢趋势,欧元持续疲软对欧元区经济走势的影响扑朔迷离,东南亚有的国家有再次出现金融动荡的危险,油价高企对世界经济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全球经济中仍有许多经济和金融方面的不平衡问题未获解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经合组织等国际机构的预测,世界GDP增长率2000年为4.7%,到2001年则减弱至4.2%;世界贸易增长率在2000年和2001年将分别为10%和7.8%,显然,国际经济环境明年可能稍逊于2000年。
  从企业效益看,2000年国际上基础产品价格上涨是对前几年价格过度下跌的矫正,价格上涨带动企业效益回升的短期因素明年将很难再现;国内连续7次降低利率和“债转股”等对企业效益回升的短期效应也将明显减弱甚至消失,进一步提高效益必须依靠技术进步,结构调整、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需要企业付出艰苦的努力。另外,2000年外贸出口,工业生产,消费品零售额等高增长率都是建立在上一年低基数的短期因素基础上,随着今年基数的抬高,外贸出口,消费品零售,工业生产增幅明年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的难度加大。
  2001年经济走势预测
  综合考虑影响2001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国际多方面因素,对2001年经济走势作出初步预测如下:
  1、经济增长率。2000年我国GDP增长率可能接近8%,如果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保持不变,2001年GDP增长率可望保持7.5%左右。
  2、通货膨胀率。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率水平,受2000年国际油价、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变动的滞后影响,我国2001年将出现以成本推动和政府调价为主因的价格水平温和回升。但国内潜在的供给能力依然很强,有效需求不足仍将制约价格总水平的回升,因此,价格涨幅不会太大,预计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1—2%。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如果政府国债投资保持1500亿元规模,加快放宽民间投资进入领域的步伐,适当改善非国有企业的融资条件,并在改革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制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加上外商直接投资恢复性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1年可以达到8%左右的增长率。
  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于2000年国家政策性提高收入的翘尾影响逐步消除,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效应趋于弱化,起主导作用的城镇消费热点尚不成熟,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仍在探索中,如果没有促进消费的重大政策出台,2001年消费需求增长率可能会略低于200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将达到9%左右,实际增长率为8%左右。
  5、进出口总额。加入WTO对进口和出口都起到促进作用,但对出口的促进作用要靠我们努力争取才能实现,而对进口的推动作用则是很容易实现的,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将增加对国外设备的需求,外商直接投资的恢复性增长也会带动进口上升,2001年进口商品总额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如果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东亚经济复苏势头不出现逆转,我国出口商品总额可以争取达到10%左右的增长,但外贸顺差可能进一步减少至100亿—150亿美元。
  2001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在经济出现重要转机,经济增长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的情况下,2001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方面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需求调节政策,保持必要的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力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以增加有效供给,切实将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
  根据当前经济运行的变化并考虑到不过多增加今后财政还债的负担,建议2001年积极财政政策保持原有力度,但国债用向可作适当调整。投资政策方面,可考虑将国债投资1000亿元和西部开发专项国债500亿元年初列入预算。前几年开工的国债投资项目尚余数千亿元工作量,今后两年每年1000亿元的国债投资主要保证已经开工的项目早日完工,发挥应有的效益,为经济进一步回升提供基础设施的保证。建议“十五”期间每年发行500亿元的西部开发专项国债,作为国家对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的启动资金,为了进一步发挥国债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建议适当增加财政对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贴息规模,2001年起应取消享受技改贴息优惠政策的企业所有制限制,技改贴息要坚持技术进步标准,对国内企业(不分所有制)只要技改投资项目确实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水准、市场前景良好的都可给予贴息优惠,要特别重视对装备工业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企业化项目以及其它可以带动结构升级的技改项目的贴息支持,出口政策方面,基本保持现有的出口产品退税率水平,并根据财政承受能力和优化出口结构的要求,分批逐步实行按国际惯例的全额退税。要坚决规范整顿企业出口产品定价行为,制止部分行业,产品出现的国内企业相互压价的行为,并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起诉,并建立国内反倾销机制,消费政策方面,2001年在省市县机关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人员分流后,可考虑适当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同时加快社会保障资金的社会化发放和适当提高城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适当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对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应抓紧统筹规划,确定方案,分步实施。
  要着力激发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使经济增长逐步摆脱对积极财政政策的依赖,形成可持续的稳定增长机制,投资方面,当务之急是将拟向外资开放的投资领域率先向内资企业开放,扩大民间资本投资准人领域,民间资本愿意进入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可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甚至由民间资本全额投资,自主经营,政府监管;金融领域要加快现有城市商业银行和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上市,兼并重组,吸收民间资金,培育主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规范化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逐步实行股份制改造,以经营效益为主要考核目标,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鼓励银行用好,用活信贷资金,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改革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制度,除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投资案仍须审批或核准外,国家产业政策允许而又不需要国家投资的项目,逐步实行投资项目备案制,形成“企业自主投资、银行独立审贷,银企自负盈亏、鼓励合理竞争”的投资新体制。外贸方面,要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抓紧清理和改革各级政府不符合国际规范的涉外经济体制,政策和做法,重点转向鼓励出口企业技术进步和出口产品升级,对出口企业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予以政策支持,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要广泛开展WTO规则的宣传和培训,引导企业善于运用WTO规则趋利避害,消费方面,各地要进一步清理调整不适应形势变化的限制消费政策,积极发展消费信贷,着手建立全国性的个人信用制度,落实住房货币化分配政策,把购、租房补贴纳人工资中,清理住房二级市场的限制政策,做好住房市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清除限制汽车进人家庭的各种政策性障碍,将汽车由奢侈品定位变为居民耐用消费品定位,大幅度减轻居民买车用车的税费负担,鼓励汽车逐步进入居民家庭,将汽车培育为下一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后续消费热点。
  2001年的经济工作要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大事来抓。2001年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设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中央政策,随意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严肃查处。减负还要同简政结合起来,机构臃肿、人员过多、支出膨胀,是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惟有精简机构和人员,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总结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国家增加投资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安排一些以工代赈项目,其他建设项目也要尽量给农民创造增加劳务收入的机会。要全面规划,城乡统筹解决扩大农民就业空间问题,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城市化,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进一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