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中国农业报告(2001年第二期)
栏目名称:专家视点
关键字:农民 城市化
日期:2001年02月25日

王一民:农民增收的方向在城市化


  市场经济中的二元经济是一个互为市场,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离开任何一方的发展另一方都无法独立发展起来,损坏另一方的利益最终将损坏自身的利益。系统分析农民收入持续下降的成因看来很有必要。
  城市化的必要性
  1、目前,城市居民人收入水平约为农村人均收入的三倍,其倒数约为城乡人口的比值。在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转移,且要实现二元经济间商品的充分交换的条件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整体差别难以根本改变,只有城市化能够做到这一点。
  2、农村向城市每成功转移出一个农业人口,将带来相当于未转出时2倍的新增市场容量。留下的农业人口由于实际可耕土地的增加,在单位产出不变时可得到更多的劳动剩余,此剩余将转变成农村市场的有效购买力,这种转移对他们来说都是有利的。每一个农民成功进城将使其对市场容量的贡献提高三倍。反过来,城里人下乡则对市场容量的贡献为-3倍。城市化不但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也是合乎逻辑的。
  3、造成农民收入增长逐年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农民非农收入的减少。如果没有城市工业的根本好转,城市失业率的下降,非农收入的增长是十分有限的。人均可耕地只有1.5亩的基本国情及农业生产的投资递减规律决定了这一点,只有产业转移才能根本改变这一状况。
  4、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发展的基础还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充分发展,没有城乡大部分人群的富裕,第三产业的发展只会成为空中楼阁。第三产业的大发展需要有一个具有一定收入水平的社会环境,从这点看,城市更接近这个标准,同样的投入在城市所起的作用更大。所以,向第三产业转移应该首先在城市,然后向农村递进。
  可见,在解决城乡如何共同发展这一矛盾中,城市化具有主导的作用。第二产业的状态如何又决定看城市化的进程。然而真正要加快发展又是困难重重。
  加速城市化的困难
  1、农民非农收入的减少与工业企业经营状态有关,与城市中失业人员增多产生的挤出效应有关。近几年来,经济增长率对就业的贡献率逐年下降,己至每1%的经济增长只能提供37万的就业岗位。这个数据一方面说明工业企业的减人增效取得了微观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说明依靠经济增长来解决就业问题其作用目前很有限。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说明工业企业发展存在问题,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将影响城市化的正常推进。
  2、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大多数城市居民实际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不足以支持一个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所需要的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市场。农林牧渔产品存在普遍的卖难,这并不说明大多数居民不需要,而是现实购买力有限所致,这里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城市中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己经脱离支援农业的商品范畴。农民增收缺乏城市农产品市场有效购买力的支撑。
  3、主要农产品的价格调整存在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在加入WTO后,大量质优价廉的国外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引起市场价格的大幅下降,不但会使农民的收入增长进一步下降,还将使社会劳动力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使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获得一个新的降低成本的空间,易引发新的通货紧缩。其次,如果农产品的价格上调成功,一方面将使城市贫困人口进一步增多。另一方面,国家财政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且这种权力在加入WTO后还将受到约束。
  4、目前,国内很多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技术水平、产品成本的竞争力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企业在短期内不可能改变。如果国内企业不想自动退出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其最有效的竞争手段就是对外进行价格竞争,对内则降低成本,减员增效。从这个角度看,国内企业可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不用增添一兵一卒而保持销售额的不断成长,现有企业人员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而以资本替代人工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在我国工业企业中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先进技术装备却往往来自国外。显然这对城市化也是不利的。
  5、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率中只有超过6%的部分才能体现出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这一结论是正确的,那么可以这样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只有大幅超过该临界值,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速度才会有保障。市场扩张,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城市化才能加快。而到目前为止,8%的经济增长还离不开积极的财政政策及大量的出口支持,这两大因素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及可靠性,今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困难会越来越大,按此生活水平的改善速度向第三产业的转移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城市化的进程自然快不起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提高农民收入的前景不容乐观,决不是个农业本身可以解决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的持续下降与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实际消费水平提高缓慢是有联系的,只有首先大幅提高城市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才能带动农村大多数人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才能带来最终消费市场的扩张,中间消费市场的扩张,城市化的步伐才可能加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第二产业身不由己
  既然我们己经知道问题所在,我们为什么不提高城市职工的收入水平,不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微观经济中的企业在市场调节这只无形之手的调遣下不得不这么做,在经济周期下行期的市场需求约束条件下,企业只有降低成本才能免于破产倒闭。
  而成本最终是由劳动工资构成的,劳动工资不但构成商品的价值,形成供给力,而且形成市场的购买力并代表着职工生活水平的状况。企业降低成本一方面使劳动工资转变为利润最终形成更大的供给力。另一方面降低工资又使市场购买力降低。失衡由此产生并随着一次次的商业循环向社会输出相对过剩的积累,直至危及宏观经济的稳定。在这种机制下,在这种环境中,企业没有第二种选择,怎么可能增加职工工资,增加就业岗位呢?企业不可能普遍的做到这一点。虽然谁都知道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最终会使所有的企业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然而机制使然,企业无可奈何。这种现象如同众人乘船出海时船舱漏水,听之任之最终将葬身鱼腹。积极的办法是调动船上所有人的积极性及有效资源,去除积水堵住漏洞。消极的办法是抛弃船上的物品直至抛弃船上的船员从而减轻船的重量。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选择前者,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调节却选择了后者,在市场生产能力远大于购买能力时它没有选择增加购买力而是选择了降低生产力的办法来恢复平衡。资本的利润保住了,但职工的收入水平与产出相比则下降了,市场相对萎缩了,经济增长应有的速度丧失了,失业人员增加了。至此,农民被挤还乡,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农民收入增长持续下降的问题是城门着火殃及池鱼的结果。
  提高企业效率最有效的办法是创造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调节的微观经济环境。但是,市场调节机制又是不完善的,它在指挥企业提高内部效益的同时也在向企业外部输出相对过剩的积累,导致市场供过于求,宏观不稳,出现经济危机。所以才会有马克思主义,凯恩斯主义,第三条道路的产生与实践。
  现有的调控方式很多无法深入到微观经济的企业之中去发挥调节作用,无法从产生问题的源头削弱与消除企业向外输出相对过剩的积累,其效果尤如隔靴搔痒,无法改变企业只有减人才能增效的唯一选择。需求约束因此挥之不去,城市化的速度势必受到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也就成为一个越来越沉重的话题。
  提高工人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但是防止社会两极分化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自身的需要。农民收入增长的减少是个系统问题,最终是个机制问题。如果我们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它,从系统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而是将问题大卸八块,分而治之的话。那么,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互相制约与牵制只会带来谁也上不了岸的局面。
  解决农民增收难的新思考
  农民增收的市场需求从哪里来?应从递进的产业转移中来,从城市第二产业的加快发展中来,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中来,从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变中来,从闲置资源向有效资源的转变中来,从生产关系的适度调整中来,从现有经济运行机制中加入微观计划调节中来,从增人增效的微观计划网络的商品交换中来,从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来。因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广大劳动者不但构成生产力的主体而且构成购买力的主体,市场经济中的有效购买力同样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如何合理配置这一资源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总体状态。
  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逐年下降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就是用微观计划调节的方式通过增量调节来实现企业的效率与效益。微观计划调节方式能够克服因市场调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提高系统的效率。微观计划调节的作用是通过相应的微观计划交换网络的商品交换来实现的。由企业自主形成的系统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商品选择的广泛性,符合条件的成千上万的企业(包括农民)都能通过网络的商品交换使原来难以扩大的销售额出现大幅的上升,并带来机制创新的竞争优势。被市场调节抑制的,蕴藏在企业中的巨大的潜在生产力与购买力将因此而释放出来。这种以最终需求驱动的内生性经济增长正是处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所迫切需要的,有了这个基础,很多经济难题将迎刃而解。
  微观计划调节的理念及其整个方案的形成前后用了数年的时间,其运行机制己基本完备,具备了与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相融性、相容性、企业的可操作性。这种微观计划网络的运行将有利于企业职工、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有利于国家获得更多的税费收入。然而任何创新都必须能够经受逻辑的检验,系统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我十分希望经济学界人士能够对此提出问题,斧正其中的谬误。地方父母官能够提供一个试验的空间进行区域性试验。企业家们能够拿起这个工具,把握企业的命运。工人、农民能够参与其中,用因此得到的更多的劳动机会使自己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苟如此则工人幸甚,农民幸甚。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