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名称:中国金融报告(2001年第一期) |
栏目名称:国际动态 |
关键字:通货紧缩 亚洲 |
日期:2001年01月25日 |
亚洲面临通货紧缩风险
日本经济自90年代以来陷入通货紧缩的困境,至今不仅未能摆脱,而且有进一步衰退的可能。经济学家指出,如今日本式的通货紧缩状况有在亚洲许多地区蔓延的迹象。
所谓日本式的通货紧缩指的是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出现银行惜贷、企业惜借的状况,尽管中央银行把利率一降再降,甚至长期实行零利率政策,但依然无法提振银行与企业的信心,致使金融系统的货币流动性降低,经济难以复苏。日本政府日前公布的统计显示,日本的银行贷款已连续35个月下降。东京地区的消费物价指数下降1%,11月份的全国住房开支同比下降2.3%,而失业率则继续攀升。
莱曼兄弟公司的分析师说,尽管亚洲其他地区的经济周期与日本有所不同,2000年,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基本都会增长。但是问题在于如果经济增长放缓的速度非常明显,例如韩国,那么依靠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来推动经济的政策就不会起太大作用。如果银行不愿意贷款,结果会导致流动性陷阱。这正是日本所发生的情况。香港地区目前就在经历通货紧缩,其实际物价水平下降。韩国充分意识到通货膨胀下降的风险,最后步入了通货紧缩。
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何会出现与日本类似的通货紧缩?首先这是1997年金融危机的后遗症。银行惜贷,公司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减小,这表明亚洲已从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吸取了教训。其次是因需求不振或银行供应不利造成货币和信贷增长乏力。美林公司的经济学家预计,近期,亚洲的经济展望并不乐观。
在韩国,经济学家把通货紧缩归因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低迷。在台湾地区,银行不愿贷款给那些资信不佳的企业。在泰国和马来西亚,公司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其所需要,所以它们不愿举借新债,而只是偿还旧债。
金融危机后,亚洲的中央银行积累起大量的外汇储备,它们可以通过提高市场的流动性来推动货币供应量。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再贷款来使央行投放到银行系统的货币增值,即所谓的货币创造机制(货币乘数)。但如果亚洲的增长放缓速度超出预期,那么货币创造机制就如同“缘木求鱼”,很难奏效。
今年亚洲的通货膨胀率低于经济学家原先的估计,预计明年的通货膨胀率会进一步下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