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2001年第八期)
栏目名称:专家点评
关键字:积极财政政策
日期:2001年08月25日
积极财政政策需做调整
在7月24日召开的“2001年宏观中国夏季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郭金龙等强调,上半年宏观经济稳中趋缓为去年以来的经济回升平添了一分凉意。中国经济运行的这种“凉意”,不是来自国际经济急剧失速,而是来自经济体制的深层矛盾和隐忧。因此,“相应的体制和政策调整不仅非常关键,而且具备实施条件。”
张曙光在阐述新近完成的一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时提出,在经济回升和上半年的经济运行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政策已经连续实施四年,短期政策被长期化了。
最新消息表明,积极财政政策似乎并不会“功成身退”。今年除原计划发行的1500亿元国债外,下半年还要增发500亿建设国债。与此同时,承接去年态势,上半年财政收入继续超高速增长,增速相当于GDP增长率的3倍。另外,据有关消息人士透露:国库存底资金目前还有数千亿节余。
因此,张曙光判断:以增发国债为中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即使不能开始淡出,也需要做出重大调整。否则,中国经济的未来将存有隐患。
张曙光提出的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建议得到与会经济学家的赞同。他提出:不应选择由政府集中投资的长期国债,而应发行短期国债,用于改革财政体制,弥补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过渡发生的财政亏空;试点给地方政府发债权,使其成为一级独立财政,并对自己的负债行为承担责任。比如,北京举办奥运会的一部分资金就可以通过发行奥运特别债券的方式筹集,由举办奥运会的收入还本付息。另外,债券市场的发展不应滞后于股票市场,相对于股票市场,目前对债券市场的限制太多,干预太多,交易品种太少,交易主体有限。
张曙光、郭金龙等完成的这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提出,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稳中趋缓,内需启动的作用是主要的,住房消费和投资的活跃,正在成为达到小康以后拉动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引擎和新的增长点。
“引人注目的是,内需效应的显现不仅减弱了外需收缩的不利影响,而且强化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和自主性。”年初增加工资对于内需的拉动作用是明显的,再加上其他政策的配合,带动了居民消费和生产投资的稳定增长。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2000年全国消费信贷总量2592亿元,比上年增加1693亿元,今年的态势依然向好。虽然发展程度不高,占消费总规模的比例较低,但扩张速度很快,增长空间很大。二是调整和取消一些阻碍消费增长的政策。比如《关于全面整顿住房建设收费、取消部分收费项目的通知》,其中明令取消的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项目有47项。购房将成为未来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项目,住宅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引擎。
但报告同时指出,虽然扩大内需的潜力巨大,制约因素仍然较多。在消费方面,不仅有收入增长的制约,还有收入差距问题。高收入阶层消费倾向低落,低收入阶层消费倾向较高,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目前低收入群体有所扩大,城镇从业人员减少,下岗人员增加将影响基本购买力。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增长缓慢,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增长。同时,一些行业和部门垄断使某些产品和服务价格居高不下,限制了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当然,消费体制的制约不可忽视,比如休假制度改革滞后、休闲时间不均衡等。
目前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基本有三种观点:一种是滞胀,一种是衰退,还有一种是急剧失速。张曙光同意后一种说法。并强调“急剧失速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方面。”
张曙光说,最近做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美国经济每滑落1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就跌落0.4个百分点;而世界经济每跌落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就下降10个百分点。因此,世界经济急剧失速,出口也迅速下降,6月出现了负增长。考虑到去年的基数很高,出口退税率空间不大,出口信贷无法普遍实行等因素,全年出口的增长也许不会超过经济增长率。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经济急剧失速和我国外贸出口大幅下降的同时,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速度加快。外资的增长在一定程度抵消了贸易下降的影响。据测算,外商(直接)投资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GDP增长率平均增加0.3(0.4)个百分点。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